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夹山玄真渔钓图

标题包含
题夹山玄真渔钓图
榔板从喧寂,丝缗自浅深。烟波同是客,谁识得鱼心。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朱晞颜(1876-1943),原名朱熹,字希贤,号晦庵,又号紫阳,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是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尊称“朱子”。 朱晞颜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朱松是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校...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渔舟穿越喧闹与宁静,丝线牵引着深浅的水流。在烟波浩渺的江面上,我们都是过客,谁能了解鱼的内心呢?
去完善
释义
1. 夹山:指夹山寺,位于今湖南澧县。 2. 玄真:指唐杜甫的诗友贾岛,贾岛曾自称“玄真子”。 3. 渔钓图:指描绘渔民钓鱼的图画。 4. 榔板:木质的船板。 5. 丝缗:指钓鱼线。 6. 烟波:形容江面上云雾缭绕的景色。 7. 识得鱼心:了解鱼的感受,这里指理解渔人垂钓的乐趣。
去完善
赏析
《题夹山玄真渔钓图》是南宋诗人朱晞颜创作的一首题画诗。此诗通过描绘渔父在江畔垂钓的画面,表达了作者隐逸山林、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 首句“榔板从喧寂”中,“榔板”指渔民使用的木制渔船,“喧寂”形容江水的动静变化。这一句意在强调渔民适应环境的能力,他们能够在喧闹与寂静的水面上自由航行。次句“丝缗自浅深”描述了渔父用丝缗钓鱼的过程,表达了他们熟练的捕鱼技巧。这两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渔钓画面,表现出渔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 第三句“烟波同是客”中的“烟波”是指雾气笼罩的江水,这句意味着作者和渔父都是远离尘世喧嚣的过客,共同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末句“谁识得鱼心”则暗示了诗人对人生的哲思:尽管人们都能观赏到渔夫捕鱼的景象,但谁能理解渔父的内心世界和心境呢?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渔钓图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诗人运用形象的笔墨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融为一体,使得诗篇韵味悠长。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夹山玄真渔钓图》是南宋诗人朱晞颜创作的一首描绘江畔渔隐生活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是南宋晚期(约公元1250年前后),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国家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朱晞颜生活在南宋末年,他目睹了国家的衰落和民族的苦难,心中充满了忧患意识。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及第,后来在家乡一带做了一些地方官,因政治斗争被贬谪。在人生际遇上,朱晞颜经历过金榜题名、宦海沉浮,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遭遇深感忧虑。 时代背景方面,当时正值蒙古崛起并不断南侵,金国已亡,南宋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压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朱晞颜通过描绘江畔渔隐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同时,他也暗示了在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下,知识分子如何保持独立人格和高尚品质的追求。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