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李丈尚书 其三
蓬室有姝女,颜色耀朝晖。
幽独人未识,婵娟心自知。
高堂悬宝鉴,美丑良不欺。
借君一寸光,为妾照蛾眉。
念当有所适,辞亲结罗衣。
常恐妾命薄,失身轻薄儿。
安得嬿婉人,白头同所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简朴的房屋里住着一位美丽的女子,她的容颜如同清晨的阳光般耀眼。这位佳人深居简出,尚未为人所知,但她的美好只有自己最了解。在这高大的殿堂之上,一面明亮的镜子悬挂着,无论美丑都不会被欺瞒。希望借助你的光亮,为我照亮我的美丽。我想去寻找适合我的人,告别亲人,准备嫁衣。我常常担心自己的命运不好,怕自己失去贞洁而委身于轻薄的人。只希望遇到合适的人,能够白头偕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李丈尚书:即李纲,南宋时期大臣,曾任尚书右仆射兼知枢密院事,后被罢官。
2. 蓬室:简陋的居室。
3. 姝女:美丽的女子。
4. 颜色:容貌。
5. 朝晖:早晨的阳光。
6. 幽独:孤独而静寂。
7. 婵娟:姿态美好。
8. 高堂:指在高位者。
9. 宝鉴:珍贵的镜子。
10. 美丑良不欺:意为公正无私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11. 借君一寸光:借用你的光辉。
12. 为妾照蛾眉:替我照亮我的容颜。
13. 念当有所适:考虑着该到哪里去。
14. 罗衣: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15. 常恐妾命薄:总是担心自己的命运不好。
16. 失身:失去贞操。
17. 轻薄儿:轻浮浪子。
18. 安得:如何能得到。
19. 嬿婉人:温柔和顺的人。
20. 白头:指老年。
21. 所归:归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女子自比,表达诗人自身才华的掩藏和期待得到赏识的心情。首句“蓬室有姝女,颜色耀朝晖”描述了女子的美貌,表达了诗人的才情如同女子的美貌一样璀璨夺目。“幽独人未识,婵娟心自知”则传达出诗人的孤独和不被世人理解的心情,但同时也表明他对自己的才华有着坚定的自信。
接下来的诗句“高堂悬宝鉴,美丑良不欺。借君一寸光,为妾照蛾眉。”则是以宝鉴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人,期待能有人像照亮女子的镜子那样照亮他的才华。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自身价值的认知,认为自己是一位美丽而又有才华的女子,等待着被发现和欣赏。
然后“念当有所适,辞亲结罗衣。常恐妾命薄,失身轻薄儿。”表示诗人在寻找赏识自己的人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挫折,害怕自己无法找到真正懂得自己的人,或者被那些并不真正懂得自己的人所利用。最后两句“安得嬿婉人,白头同所归。”表达了诗人期待找到一个志同道合、能够一起携手走过人生的知己,共同实现他们的理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上李丈尚书 其三》,是南宋诗人王之望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时间是公元1164年,正值南宋孝宗时期。
在这首诗的创作时期,王之望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他曾担任礼部侍郎,但因政治原因被贬谪为江州太守。此后,他又因为参政的才能和忠诚得到皇帝赏识,再次晋升为尚书。这一时期,他虽然身居高位,但深感国家内外交困,民众疾苦,心中充满忧虑和责任。
在王之望所处的时代,南宋政权正面临着金国的巨大压力。北方疆土丧失,朝廷内部斗争激烈,政治腐败严重。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