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次偶作
岁月客中销,崎岖力自招。问人寻野寺,牵马渡危桥。
为雨疑天晚,因山觉路遥。前程何处是,一望又迢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时光匆匆流逝于旅途中,山路崎岖需努力攀登。沿途向别人打听寺庙的位置,牵着马儿走过险峻的桥梁。细雨绵绵让天空变得昏暗,群山之中感觉路途遥远。未来的道路在何方?放眼望去,一片浩渺无际。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涂次:旅途之中;行途中。
2. 偶作:即兴创作。
3. 岁月:时间。
4. 客中:异乡,离家在外的地方。
5. 崎岖:地面高低不平,形容道路艰难。
6. 力自招: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
7. 问人:向他人打听询问。
8. 野寺:山野间的寺庙。
9. 牵马:牵着马匹。
10. 危桥:危险的桥梁。
11. 为雨:因为下雨。
12. 疑天晚:使人觉得天色已晚。
13. 因山:由于山高。
14. 觉路遥:感觉到路途遥远。
15. 前程:未来的境况。
16. 何处是:在哪里。
17. 一望:一看,眺望。
18. 迢迢:形容距离远,时间久。
去完善
赏析
《涂次偶作》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一段经历。首联以“岁月客中销”开篇,揭示了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而在漫长的岁月里,诗人从未放弃努力,始终在颠簸与艰辛中探寻人生的意义,正如“崎岖力自招”所展现的那样。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通过“问人寻野寺,牵马渡危桥”以及“为雨疑天晚,因山觉路遥”等诗句,生动地描述了旅途中的情景。在这些句子中,我们既能感受到风雨欲来的紧张气氛,又能体会到跋涉险途的无奈与坚韧。至于尾联,“前程何处是,一望又迢迢”则表达出诗人对未来之路的迷茫与担忧。然而正是这种迷惘,才凸显出了人生道路的坎坷与曲折,令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涂次偶作》是唐代诗人唐求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朝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以表现个性、反映社会生活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在唐求生活的年代,正值唐朝晚期,政治腐败,民生疾苦。作为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唐求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金榜题名,这使得他对于功名产生了深深的失望。然而,他也因此更加关注民间的生活和疾苦,将个人的遭遇和感慨融入到诗歌之中。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旅途中偶然遇到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公,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诗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