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嵬感事
冷气生深殿,狼星渡远关。
九城鼙鼓内,千骑道途间。
凤髻随秋草,銮舆入暮山。
恨多留不得,悲泪满龙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寒冷的空气在幽深的宫殿中弥漫,狼星在远处关隘穿行。
在这座城市的深处,战鼓轰鸣,千军万马在路上行进。
凤凰的发髻如同秋天的野草般枯败,皇家的车驾在暮色中的群山之间。
心中留有太多的遗憾无法挽回,悲伤的泪水洒满了龙颜。
去完善
释义
1. 冷气:指冬天的寒冷之气。
2. 深殿:指皇宫深处的宫殿。
3. 狼星:古代天文学中指靠近北极星的一组星星,包括大角星、牵牛星等。
4. 渡远关:指经过遥远的关隘。
5. 九城:古代北京城市的称呼,这里用来代指都城。
6. 鼙鼓:古代军队中的战鼓,这里用来形容战争的气氛。
7. 千骑:指众多的骑兵。
8. 凤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这里用来形容皇后或妃子的发型。
9. 随秋草:指随着秋天的到来而逐渐枯黄。
10. 銮舆:皇帝乘坐的车子,这里用来代指皇帝。
11. 暮山:指傍晚时分的群山。
12. 留不得:无法留下,无法挽留。
13. 龙颜:皇帝的容颜。
去完善
赏析
《马嵬感事》是唐代诗人唐求的一首描绘马嵬坡事件的诗歌。首联“冷气生深殿,狼星渡远关”描述了当时的气氛,冷气弥漫,狼星暗淡,预示着悲剧的发生。颔联“九城鼙鼓内,千骑道途间”进一步渲染了战乱的气氛,战鼓声响彻全城,千军万马在道路上奔腾。颈联“凤髻随秋草,銮舆入暮山”描绘了杨贵妃的死亡,她的发髻被遗弃在秋草丛中,皇帝的车驾消失在暮色笼罩的山峦之中。尾联“恨多留不得,悲泪满龙颜”表达了诗人的感慨,无尽的遗憾和悲痛使得皇帝的脸上布满了泪水。全诗通过描绘战争、悲剧的气氛,展现了人性的无奈与悲哀,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马嵬感事》是唐朝诗人唐求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的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在这一年中,唐求身处江湖,远离朝廷,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间疾苦有深入的了解和体验。同时,马嵬坡之变使玄宗失去了心爱的杨贵妃,也成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这件事给唐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时期,虽然安史之乱已经平定,但社会仍动荡不安,民生疾苦,国家尚未恢复元气。这种社会现实让唐求深刻感受到了世事无常和人性的脆弱。
因此,在这首诗中,唐求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来表达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关心。他用“至今蜀鸟怨黄昏,不闻华清池上语”来揭示皇帝和贵族的奢侈淫逸生活,以及对百姓疾苦的无动于衷。最后,他以“君臣忍弃西京地,野草闲花埋玉树”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当权者的谴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