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行
上山下山去,千里万里愁。树色野桥暝,雨声孤馆秋。
南北眼前道,东西江畔舟。世人重金玉,无金徒远游。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远离家乡,跋山涉水,相隔千里,心中惆怅无边。沿途所见,绿树与野桥沉浸在暮色之中,雨滴声声,显得孤单而萧瑟。世上有无数条道路,我却独自在江边行舟。人们追求金钱和地位,而我身无分文,只能独自远行。
去完善
释义
《客行》:唐代诗人唐求所作。
1. 上山下山去,千里万里愁。注释:这里的“上山”和“下山”指的是在旅途中的行走;“千里万里愁”形容游子离家远行时的心情。
2. 树色野桥暝,雨声孤馆秋。注释:这句描绘了旅途中所见之景,“树色野桥暝”指山野之间的树木与桥梁的景色,而“雨声孤馆秋”则是秋雨洒落下的孤独客栈的景象。
3. 南北眼前道,东西江畔舟。注释:“南北眼前道”是指道路分为南北方向,引导旅人行进;“东西江畔舟”则是在江河沿岸停泊的各种船只。
4. 世人重金玉,无金徒远游。注释:此句意思是世人看重金钱与珍贵之物,没有金钱的人只能无奈地远离家乡去游历。
去完善
赏析
《客行》是唐代诗人唐求的一首诗,描绘了旅人在外、漂泊不定的情景。首联“上山下山去,千里万里愁”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上下颠簸的无奈与惆怅,以及他内心的无奈和忧愁;颔联“树色野桥暝,雨声孤馆秋”则生动地描绘了旅途中的景色,树叶、野桥、雨滴、孤独的小屋,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颈联“南北眼前道,东西江畔舟”表现了诗人面对眼前的道路感到迷茫,不知何去何从,江边的船只也显得孤独无助;尾联“世人重金玉,无金徒远游”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金钱的重要性,但诗人却感叹自己没有钱财,无法远游。这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的感慨,又揭示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客行》是唐代诗人唐求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的唐朝末期,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政治动荡、经济衰退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作者唐求的个人经历也颇为坎坷。他出身贫寒,早年离家外出游历,曾在各地做幕僚,但因时局不稳,多次被贬职或者辞官。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此外,这个时期的社会背景也是影响唐求创作的重要因素。唐朝末期,由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原因,国家政治日益腐败,民生疾苦日甚一日。而此时的文人墨客也深受这种社会现实的影响,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苦难的同情。
因此,《客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充满了时代的痕迹,既有作者个人的艰辛经历,也有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唐求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客居他乡的游子形象,表达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