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
寂寞邛城夜,寒塘对庾楼。蜀关蝉已噪,秦树叶应秋。
道路连天远,笙歌到晓愁。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孤单的夜晚,邛城显得格外寂静,寒冷的池塘边矗立着高高的阁楼。在蜀地的关卡处,蝉鸣声声入耳,而秦地的树叶也开始泛黄,预示着秋天的到来。遥远的道路上,连接着无尽的天空,那悠远的歌声随着拂晓的到来,增添了一丝忧愁。在这令人难以忘怀的告别之后,残留的明月就像一弯钩子一样挂在天上。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邛州:古地名,即今四川邛崃一带。
2. 水亭:临水的亭子。
3. 夜宴:夜晚的宴会。
4. 顾非熊:唐朝诗人,字大岩,陈郡阳夏人,约唐玄宗至德年间前后在世。
5. 之官:到任,去做官。
6. 寂寞:孤独冷清。
7. 邛城:指邛州。
8. 寒塘:寒冷的水塘。
9. 对:面对。
10. 庾楼:位于江西九江的一座楼,也泛指高楼。
11. 蜀关:指四川境内的关卡。
12. 蝉已噪:蝉鸣声已经响起。
13. 秦树:指陕西等地的树木。
14. 叶应秋:树叶应当是秋天的时候。
15. 道路:这里指顾非熊赴任的路途。
16. 连天远:形容路途漫长。
17. 笙歌:吹笙唱歌,这里指宴会上的音乐歌舞。
18. 到晓:直到天亮。
19. 愁:惆怅。
20. 不堪:忍受不了。
21. 分袂:分手。
22. 残月:即将落下的月亮。
23. 如钩:像钩子一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邛州水亭为顾非熊送别,感叹离别之情与对未来的担忧。首句“寂寞邛城夜”以冷清的邛城夜景作为背景,引出接下来的景色描绘。接着通过“寒塘对庾楼”、“蜀关蝉已噪”和“秦树叶应秋”三个画面展示了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虑。第五句“道路连天远”暗示顾非熊即将远离,而“笙歌到晓愁”则表现出了诗人在夜深人静时的哀伤情绪。最后两句“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形象地描绘了诗人面对分别时的悲痛心情,同时也隐含着对未来的深深忧虑。全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充分表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和对友人的关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邛州水亭夜宴送顾非熊之官》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唐求在邛州水亭夜宴上为送友人顾非熊赴任时所创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晚唐时期,大约公元850年左右。
在那个时代,唐朝已经进入衰败阶段,政治腐败、战争频发,百姓疾苦。然而,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社会背景下,文人墨客之间的友谊仍然保持着深厚的情谊。此次夜宴即是邛州官员为即将离任的顾非熊举行的告别宴会。
唐求与顾非熊皆为邛州的文人墨客,他们在此地结识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顾非熊离任之际,唐求以诗歌表达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感慨仕途的艰辛以及人生无常的无奈。他借送别之机,抒发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