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
路傍古时寺,寥落藏金容。破塔有寒草,坏楼无晓钟。
乱纸失经偈,断碑分篆踪。日暮月光吐,绕门千树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路边的古时候寺庙,显得有些荒凉,但仍然珍藏着金色的佛像。破旧的塔里生长着寒冷的杂草,而损坏的钟楼已无法敲响清晨的钟声。散落的纸张上遗失了经书的内容,断裂的石碑上还能辨认出篆刻的痕迹。夕阳西下,月光逐渐升起,门前环绕着千株松树。
去完善
释义
1. 古寺:古代的寺庙,这里指代诗中所描述的寺庙。
2. 路傍:路边,临近道路的地方。
3. 时:时代,时间。
4. 寥落:稀少,冷落。
5. 金容:黄金塑成的佛像。
6. 破塔:破损的塔。
7. 寒草:寒冷的草。
8. 坏楼:损坏的楼房。
9. 晓钟:清晨敲响的钟声。
10. 乱纸:杂乱的纸张。
11. 经偈:佛教经文中的颂歌。
12. 断碑:断裂的石碑。
13. 篆踪:篆刻的痕迹。
14. 日暮: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
15. 月光:月亮发出的光芒。
16. 吐:散发,发散。
17. 绕门:环绕门庭。
18. 千树松:众多的松树。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被遗忘的古寺,以破败的景象凸显了古寺的寂寥与历史的沧桑。首联通过“古”、“藏”两个动词,展现了古寺的沉寂和佛像的神秘。颔联中的“破塔”和“坏楼”形象地刻画了古寺的衰败,同时以“寒草”和“无晓钟”的细节进一步强调了古寺的荒废。颈联通过“乱纸”和“失经偈”表现了古寺曾经的繁荣与现在的破落,而“断碑”和“分篆踪”则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化。尾联中,“日暮月光吐”象征古寺在夜晚的宁静,而“绕门千树松”则是古寺周围环境的生动写照,使得整首诗的画面感更加强烈。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古寺》是唐代诗人唐求创作的一首描绘古寺的诗篇。这首诗作于公元9世纪,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唐朝的中晚期,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唐求作为一位文人墨客,虽然身处于盛世之中,但同样经历了人生起伏。他的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曾经担任过官员,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他也经历了宦海沉浮,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些人生经历使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和世态炎凉,这也成为了他创作这首诗的重要源泉。
在《古寺》这首诗中,唐求通过对古寺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世事无常、人生短暂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佛教信仰的追求,希望借此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宁静。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