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酬友生早秋

标题包含
酬友生早秋
彤云将欲罢,蝉柳响如秋。雾散九霄近,日程三伏愁。 残阳宿雨霁,高浪碎沙沤。袪足余旬后,分襟任自由。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的彤云即将散去,柳树上的蝉鸣犹如秋天的声音。雾气消散,仿佛离九天越来越近,但炎热的夏日仍然使人感到烦恼。夕阳与雨水共同结束,波浪击碎了沙滩上的泡沫。待过些时日,我们便可抛开这些烦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彤云:红色的云彩,这里形容即将结束的彤云,可能暗示秋天到来。 2. 罢:结束,停止。 3. 蝉柳:蝉鸣的柳树,古人认为蝉性高洁,用蝉象征君子。 4. 如秋:如同秋天的声音。 5. 雾散:雾气散去,这里可以理解为视线开阔。 6. 九霄:九天,极高的天空。 7. 三伏:夏季最热的时期。 8. 愁:这里是季节变化带来的情绪波动。 9. 宿雨:夜里的雨。 10. 霁:雨后初晴的景象。 11. 高浪:巨浪。 12. 碎沙沤:沙滩上被破碎的小水泡,这里描绘海边潮起潮落的美景。 13. 祛足:消除顾虑,放心前行。 14. 余旬:十多天后。 15. 分襟:分别时解开衣襟,这里指离别时的场景。 16. 任自由:任由对方离去,表示不再约束或干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初秋的景象和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心情。前两句“彤云将欲罢,蝉柳响如秋”写出了秋天即将来临的迹象,柳树上蝉鸣声此起彼伏,仿佛在宣告秋天的到来。接下来的“雾散九霄近,日程三伏愁”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暑热的担忧和对清凉秋天的期待。 紧接着的“残阳宿雨霁,高浪碎沙沤”进一步描绘了初秋的自然景象,夕阳渐渐落下,雨水停止,江水中的波浪拍打着岸边。最后的“袪足余旬后,分襟任自由”表达了诗人在此之后可以自由地与友人分别,各自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酬友生早秋》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唐求在早秋时节写给朋友的一首诗,创作时间为公元9世纪末到10世纪初。这个时期正值唐朝晚期,社会矛盾激化,战乱频繁,民生疾苦,诗歌的创作主题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唐求(856年-?)生活在五代十国时期,他的生平和作品已不完整保存下来,但从现存的资料来看,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他曾在战乱中失去家园,也曾游历四方寻找机遇,但始终未能实现抱负,晚年隐居于四川青城山。这段人生经历使他对时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慨,这也反映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在《酬友生早秋》这首诗中,唐求以早秋时节的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与朋友共度时光的愿望。诗句中的“月冷”、“雁声”等意象,既描绘了秋天的特征,又传达了他对友人生活的关心和对未来的期待。同时,诗中也流露出一种世事无常的无奈和忧虑,反映出唐求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