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兰若遇静公夜归
松门一径微,苔滑往来稀。半夜闻钟后,浑身带雪归。
问寒僧接杖,辨语犬衔衣。又是安禅去,呼童闭竹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道古文的意境比较深幽,简言之就是描述了深夜时分一位僧人访友后回家的场景,我试试用现代语言重现这个意境:
狭窄的松林小径上覆满了青苔,走在上面容易打滑,因此很少有人来往。半夜钟声响起之后,一个披着一身雪花的僧人走回来,显得十分冷冽。路上遇到了寒冷的僧人,他们接过僧人的拐杖帮助他行走;辨认出了他脚步声的犬只,出来迎接并咬住他的衣服以防跌倒。又是一天修行结束,这位僧人召唤孩子关上竹林的小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山东:指中国山东省。
2. 兰若:寺庙。
3. 静公:寂静的僧人。
4. 松门:松树下的石门或牌坊。
5. 一径:一条小路。
6. 微:微小,微弱。
7. 苔滑:长满青苔的道路湿滑。
8. 往来稀:行人稀少。
9. 闻钟:听到钟声。
10. 安禅:佛教用语,表示静心修炼。
11. 呼童:呼唤童子。
12. 竹扉:竹子做的门扉。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东兰若与静公相遇的场景。开篇两句“松门一径微,苔滑往来稀”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幽静的山寺景象,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山间道路的狭窄、湿滑,传达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接下来的诗句“半夜闻钟后,浑身带雪归”则描述了静公在深夜时分归来,满身白雪的形象,突显出山寺的寒冷和静公修行的坚定。
中间两联“问寒僧接杖,辨语犬衔衣”通过细节描绘了诗人与静公的互动。诗人询问寒冷中的僧人是否安好,表达了关心;同时,诗中也描绘了狗对陌生人的警觉,以及对主人的忠诚。
结尾两句“又是安禅去,呼童闭竹扉”则传达了诗人对于静公修行生活的敬佩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也将融入这种宁静的生活。整首诗以细腻的文字呈现了一种寂静、冷寂的气氛,展现了山中禅修生活的独特韵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山东兰若遇静公夜归》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唐求之手。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唐朝晚期,大约在公元9世纪左右。在那个时候,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争、政治斗争频繁,民生疾苦。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唐求却表现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他的诗歌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这个时期,唐求的人生际遇也非常坎坷。他曾在官场上遭受排挤,后来辞官回乡,过上了隐居生活。在山东兰若寺(一座寺庙)与静公相遇,正好反映了他在那段时期的内心世界。尽管身处困境,但他仍然能够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这与当时社会的浮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此外,这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力逐渐增强。许多文人士大夫开始寻求心灵的慰藉,试图通过参禅悟道来摆脱世俗的烦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唐求的这首《山东兰若遇静公夜归》也表现出了他对禅宗哲学的领悟和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