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青城山范贤观
数里缘山不厌难,为寻真诀问黄冠。
苔铺翠点仙桥滑,松织香梢古道寒。
昼傍绿畦薅嫩玉,夜开红灶撚新丹。
钟声已断泉声在,风动茅花月满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经过几里的山路攀登并不觉得厌烦,只是为了寻找真正的秘诀去请教道士。
青苔覆盖了仙人桥使之显得光滑,松树编织出带着香味的古道显得寒冷。
白天在绿色的田埂旁拔取新鲜的蔬菜,晚上在红色的炉火边搅拌新的丹药。
钟声虽然已经停止但泉水依然在流淌,风吹动着茅草屋的花朵月亮洒满整个祭坛。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题:此诗的题目,用以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2. 青城山: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边缘的一座道教名山。
3. 范贤观:青城山上的一处道观。
4. 数里:表示距离的词语,此处指距离范贤观有一定的路程。
5. 缘山:沿着山行走。
6. 不厌难:不怕困难。
7. 为:为了。
8. 寻:寻找。
9. 真诀:道家修炼的真谛或秘诀。
10. 黄冠:道士的别称。
11. 苔铺翠点:形容青苔覆盖的道路。
12. 仙桥滑:仙桥,指连接山间两地的桥梁;滑,指行走在上面时感觉很滑。
13. 松织香梢:松枝上结满了香气四溢的果实。
14. 古道寒:古道上依然感到寒气逼人。
15. 昼傍绿畦薅嫩玉:白天在绿油油的田地里拔取新鲜的蔬菜。
16. 夜开红灶撚新丹:夜晚生火炼丹。
17. 钟声已断泉声在:形容道观的钟声已经停止,但山中泉水仍然流淌。
18. 风动茅花月满坛:风吹动着茅草的花絮,月光洒满祭坛。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青城山的宁静与幽深为背景,通过对山路、苔藓、松树、泉声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追求真理、探询道义的决心和勇气。全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充满了超然世外的隐逸之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青城山范贤观》是唐代诗人唐求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青城山范贤观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唐求生活在晚唐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黑暗的时代。诗人一生潦倒,屡试不第,仕途坎坷。他曾游历四方,结交了不少文人墨客,但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选择退居山林,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青城山位于四川都江堰市西南,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范贤观是青城山上的一座道观,传说为汉代著名道人范长生所建。在这里,诗人感受到了自然的宁静和人生的豁达,写下了这首描绘青城山范贤观景色的诗篇。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青城山范贤观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出诗人身处晚唐乱世,渴望逃避现实、寻求心灵慰藉的心境。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