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日过松水
拂石临流几岁秋,未尝历险究源头。
今朝拄上云烟去,为吸清泠最上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抚摸着石头靠近河流已经有好几个秋天了,我还没有经历过探险去追寻源头的经历。今天,我拄着拐杖在云雾缭绕的地方行走,为了要吸收到最清澈、最上游的水源。
去完善
释义
1. 拂石:抚摩石头,此处指走近松水边。
2. 临流:面临水流。
3. 几岁秋:表示经过了几年的时间。
4. 未尝:未曾尝试。
5. 历险:经历险阻。
6. 究源头:探索水源的源头。
7. 今朝:今天。
8. 拄:支撑。
9. 云烟:云雾之气。
10. 为:为了。
11. 吸清泠:吸入清凉的水汽。
12. 最上流:最高处的河流。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山寻源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自然山水中寻找心灵慰藉的心情。首句“拂石临流几岁秋”描述了诗人长久以来对山水之景的热爱与追求。接下来的“未尝历险究源头”表明诗人对探寻水源始终充满好奇心。第三句“今朝拄上云烟去”强调了此次探险的决心和勇气,而最后一句“为吸清泠最上流”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在这个寻源过程中体验自然之美、净化心灵的渴望。整首诗节奏轻快,意境优美,富有哲理,展现了一副壮美的山水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八月十日过松水》是南宋诗人陈文蔚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约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上的南宋王朝正处于金国的威胁之下,战争频繁,民生疾苦。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诗人陈文蔚亲身经历了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和民生凋敝。他在旅途中,有感而发地写下了这首描绘松水景色的诗篇。
松水是当时徽州的一条河流,河水清澈,两岸风景如画。然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赞美松水的美丽景色,而是通过描绘松水边的渔村、鸟鸣和日落等景象,表达了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忧虑。这种忧虑在诗的结尾两句“山色水光中,今古无人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对战争的无奈。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