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别柳中庸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江边遇到的秦国人,一握手就会让衣服被泪水沾湿。最近结识的朋友变少了,往年的亲朋好友也难得见面。
他们要去远方旅行到哪里呢?又何时能回到故乡重拾旧业呢?如果能在巴陵住宿一晚,或许还能听到大雁向北飞的声音。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秦人:指的是古秦国的人,这里是借指李端本人;
2. 江上:江河之上;
3. 沾衣:泪水沾湿衣裳;
4. 相知:互相了解的朋友;
5. 亲故:亲朋好友;
6. 稀:稀少;
7. 远游:远行出游;
8. 何处去:去哪里的意思;
9. 旧业:原有的产业或事业;
10. 几时归:何时回归;
11. 巴陵:古代的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岳阳市一带;
12. 堪闻:可以听到;
13. 雁北飞:大雁向北飞行,寓意秋天的到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边与友人告别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故乡的眷恋。诗句中的“沾衣”形象地刻画了离别时的心情,传达出依依惜别的情感。同时,诗中提到“相知少”和“亲故稀”,表现了诗人感叹人生际遇的无常,以及对往日时光的怀念。
诗中最后两句“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借用了古人常说的“雁足传书”的意象,预示着诗人即将远行,也希望将来能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令人感慨万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江上别柳中庸》是唐代诗人李端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6年),这一时期唐朝处于鼎盛阶段,社会繁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也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如官僚腐败、政治斗争等,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李端作为当时的一名文人,生活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社会变迁。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故乡和友人的深深眷恋,以及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江上别柳中庸》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江上与友人告别的情景,表达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谊和对未来的担忧。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优美的诗句赢得了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