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章冠之长芦壁间韵
征帆来去方旁午,触我扁舟维荻浦。
疏林隠约响钟鱼,一苇可航参佛祖。
西风留客意如勤,永日闲消一炷薰。
诘朝霜重风力软,千里翠縠并刀分。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船只往来不息像周围的一切都在身边,
轻轻触碰到我的小舟停泊在芦花港边.
稀疏的树林间隐约传来钟声和鱼跃之声,
一根苇草便可以让船通行无阻去参拜佛祖.
西方的风仿佛想要留下客人似的持续不断,
一整天的时间都消磨在一炷香的悠闲之中.
明早霜降天气会转凉风势会变弱,
辽阔的千里江面就像翠色的纱縠被刀刃分开一般.
去完善
释义
1. 征帆:指远行的船。
2. 方旁午:即"旁午", 形容繁忙。
3. 扁舟:小船。
4. 荻浦:生长着荻草的河岸。
5. 钟鱼:钟声。
6. 一苇可航:指极近的距离。
7. 佛祖: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号。这里泛指佛。
8. 永日:漫长的日子。
9. 诘朝:明朝, 明天。
10. 翠縠:像绉纱一样的青绿色波纹。
11. 并刀:两把刀。这里指船只劈开水面。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作者在长芦地区所见的景色以及他的所思所想。首句通过描绘征帆的忙碌形象地展现了繁忙的水运景象,同时也突出了作者扁舟之地的独特位置。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声音和视觉形象的刻画,展现出禅意浓厚的自然景象,使读者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而在秋日午后,作者在闲暇时光中品味着大自然的宁静与舒适,逐渐陶醉其中。清晨时分,伴随着凉意的霜露和缓慢的风力,诗人望向远方,仿佛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江面如同翠色的绉纱被锋利的刀刃切开。全诗描绘了一种恬淡、静谧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向往平静生活以及对美好景色的感慨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奉和章冠之长芦壁间韵》是南宋诗人赵善括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赵善括正值中年,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金国不断侵犯南宋边境,南宋朝廷疲于应付,国家危机四伏。在这种情况下,赵善括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他关注时事,关心国家的命运。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长芦壁间的景色为引子,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战争的不满。
此外,赵善括还生活在南宋时期的一个特殊背景——理学思想盛行。理学家们强调道德伦理、社会责任,主张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推广。在这种氛围下,赵善括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自己道德品质的要求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