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边城听角

标题包含
边城听角
席箕风起雁声秋,陇水边沙满目愁。 三会五更欲吹尽,不知凡白几人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草丛中起风了,大雁的叫声宣告着秋天的到来,满眼望去,陇水岸边尽是荒凉与忧愁。三度相会五次别离,愁绪几乎要吹散尽了,却不知道有多少人的头发已苍白如雪。
去完善
释义
1. 席箕:地名,位于江苏省盱眙县。 2. 风起雁声秋:指秋天风声鹤唳的景象。 3. 陇水:即甘肃省境内的黄河支流渭河。 4. 五更:古代夜间五个更次之一,相当于现代的午夜至凌晨三点。 5. 欲吹尽:形容号角的声音持续不断。 6. 凡白几人头:指号角声音传遍了各个角落,听到的人非常多。
去完善
赏析
首句“席箕风起雁声秋”中的“席箕风”意指边塞的秋风,通过意象“雁声”表现秋天的来临,传达出边城的荒凉寂寥。第二句“陇水边沙满目愁”描绘了辽阔的河川和漫无边际的沙漠所引发的离愁,表达了诗人在他乡思亲的情感。 中间两句“三会五更欲吹尽,不知凡白几人头”以笛声与霜白交相辉映,烘托出战事频繁、生活艰辛的氛围。诗人运用夸张手法设想三次聚首和五个夜晚的号角声将把地上的霜吹尽,凸显战争的无情,反衬出生灵涂炭的可叹。全诗节奏感强烈,情感炽烈,使人感受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边城听角》是唐朝诗人高骈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场的壮丽景色和士兵英勇抗战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战争的忧虑。以下是该首诗的创作背景: 在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左右,诗人高骈担任四川节度使,负责镇守边疆。在这期间,他亲身经历了边疆战争,目睹了士兵们的英勇战斗。作为一名忠诚的将领,高骈深感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战争的残酷有着深刻的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这首《边城听角》。 在唐朝中期,边疆战争频繁,国家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压力。高骈作为一位有远见的将领,他希望通过对战争的描绘,唤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同时也表达了对士兵们的敬意和对国家的忠诚。在诗中,他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边疆战场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士兵们在艰苦环境下仍然坚定信念、英勇抗战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