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征人
心坚胆壮箭头亲,十载沙场受苦辛。
力尽路傍行不得,广张红旆是何人。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坚定的内心和无畏的勇气是箭头的指引,十年战场上的磨难困苦让我感同身受。
筋疲力尽却无路可走,只能在一旁默默前行,那大张红帜的又是何人呢?
去完善
释义
箭:古代的一种武器,类似于现代的弓箭。
沙场:战场。
受苦辛:受尽辛苦和艰难。
力尽:体力耗尽。
广张红旆:旗帜高高飘扬,红色代表战斗。
去完善
赏析
《叹征人》是唐朝诗人高骈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通过对士兵在战场上勇敢杀敌、英勇善战的形象描绘,以及对他们在战场上的艰辛经历的感慨,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和士兵的深刻理解和同情。
首句“心坚胆壮箭头亲”描述了士兵们在战场上勇敢地与敌人战斗的精神风貌。他们意志坚定,勇敢无畏,手中的箭头是他们与敌人抗争的唯一武器。这里的“箭头亲”意味着士兵们与敌人战斗时的亲密无间,生死相依。
第二句“十载沙场受苦辛”则是对士兵们在战场上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长年累月在战场上度过,不仅要面对生死挑战,还要忍受风餐露宿、缺衣少食的艰难生活。这里的“苦辛”既是指身体上的劳累,更是指心灵上的煎熬。
第三句“力尽路傍行不得”则是描绘了士兵们在战场上筋疲力尽、无法前行的无奈场景。他们拼尽全力,却无法摆脱困境,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心酸。这里的路旁行不得,实际上象征着士兵们在战场上的困境和无力感。
最后一句“广张红旆是何人”则是对那些在战场上为士兵们提供帮助和支持的人们的赞美。红旆是古代军队中的指挥旗帜,广张红旆意味着有人正在组织调度,为士兵们提供支援。这里的“何人”并非实指某个人,而是泛指那些在背后默默支持士兵的人们,表达了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叹征人》是唐代诗人高骈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这一时期的唐朝正值黄巢之乱后的战乱时期,中原地区动荡不安。
高骈身为一位军事将领,长期在边疆驻守,对战争和士兵的疾苦有深刻的了解。他在诗中表达了对于士兵离家出征、长期征战在外的同情与忧虑。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士兵们在战争中饱受风霜之苦的形象,揭示了他们在战场上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以及他们内心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高骈本人一生经历了多次战事,曾任大唐统帅。在与吐蕃、回鹘等异族的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的军事才能并未得到统治者的充分认可,反而在政治上受到排挤,一生沉浮不定。这种人生经历使得他对士兵的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也使他在诗歌中对士兵的描绘更加真实生动。
总的来说,《叹征人》这首诗是高骈在其人生中关键时期,通过对士兵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用深沉的笔触描绘出士兵们艰苦卓绝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他们为了国家利益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