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道夫东征录
老来气味觉深稳,余子但知声击撞。
烟云合千态万状,意气吞五湖三江。
如闻日观眇天下,俯视坎井非吾邦。
丈夫出门各一笑,笑罢归来心则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随着年龄增长,心智逐渐沉稳。年轻人啊,只知道大声嚷嚷。
烟云聚散,展现万种姿态;气魄宏大,吞吐五湖三江。
仿佛站在高处,一览无遗地俯瞰世界;低头看看那些坎坷的人生道路,都不值得一顾。
英雄豪杰,笑傲江湖,不过是痴人梦一场。梦醒时分,心态也就平和了。
去完善
释义
1. 道士:诗人对友人的尊称。
2. 东征录:诗人在其友人所写有关战争的诗篇中表达的情感和观点。
3. 老来气味觉深稳:诗人用"深稳"来形容自己的心态和情感,表示自己已经步入老年,对生活的感悟更加深沉稳重。
4. 余子:这里指的是其他的诗人或文人,与诗人本人相对。
5. 声击撞:形容其他诗人的诗歌创作过于喧嚣,没有沉静的思考和观察。
6. 烟云合千态万状:烟云结合展现出各种姿态,象征着战争的复杂多变,困难重重。
7. 五湖三江:古代中国的地域名称,泛指全国各地。这里用以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广泛性。
8. 日观眇天下:诗人以"日观"为喻,强调战争世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同时暗示出自己对战争的警觉和忧思。
9. 俯视坎井非吾邦:意指诗人俯瞰战争世界,认为它并非诗人自己的国度,表现出一种超脱的态度和对战争的批判。
10. 丈夫:指的是勇敢的武士,英勇的战士。
11. 一笑:诗人借用微笑表达对战争的态度,既表示理解战争中人们的艰辛,又指出这场战争终将结束,人们会回到和平的生活中。
12. 笑罢归来心则降:指诗人内心的激情在战后回归宁静,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题道夫东征录》,是南宋诗人释宝昙为其友人道夫所写的一首诗。诗中通过对道夫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友情、志气与抱负的深刻理解。
首联“老来气味觉深稳,余子但知声击撞”,表现了作者与道夫之间深厚的友谊。尽管年纪已大,但他们仍然保持着深沉稳重的心态,与那些只知道争强斗胜的人相比,他们的关系更加融洽。这里以“老来”自况,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坚守本心的生活态度。
颔联“烟云合千态万状,意气吞五湖三江”,形象地描绘出道夫的豪情壮志。他将各种困难和挑战看作是磨练意志的契机,展现出吞吐山河的气概。这与他在东征中所展示的坚定决心和毅力相呼应,体现出他誓要为国家尽忠的决心。
颈联“如闻日观眇天下,俯视坎井非吾邦”,是对道夫豪情壮志的进一步赞扬。他犹如站在日观峰上俯瞰世界,他的视野早已超越了狭窄的家乡,表现了他对世界的广阔胸怀和对国家的忠诚担当。
尾联“丈夫出门各一笑,笑罢归来心则降”,意味着道夫出征前的心情平静如水。他认为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应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即使身处险境也要保持乐观的心态。待到战胜困难,荣归故里时,内心的自豪感将油然而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题道夫东征录》是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释宝昙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96年左右,正值南宋中期,金国南侵,战事频繁。在这段时间里,宝昙因战乱而四处漂泊,生活艰苦。
在南宋时期,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外有强敌入侵,国家形势危急。宝昙身为一位僧人,虽远离红尘,但仍然关心国家兴亡。他通过阅读道夫的东征录,了解到战场上的残酷现实,感慨万分,遂写下这首诗歌。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他希望战争早日结束,人民能够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国家的忠诚。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