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咏荆轲

标题包含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陶渊明祖籍江西九江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他曾担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小官,但他天性热爱自然,在任职...查看更多
annyannyzwj
去完善

译文
燕国的太子丹善于培养和选拔人才,目的是为了向强大的秦国进行报复。他在年末时召集了众多勇士,其中包括荆轲。 荆轲这位贤能之人愿意为知己赴汤蹈火,他带着剑离开了燕国京城。那时正值冬天,一匹骏马在宽广的道路上嘶鸣,满怀豪情地送别他。他的头发像雄鸡一样竖起,帽子直指天空;他勇猛的气概如同冲向长空的雄鹰。 在易水边举行宴会为他践行,四周围坐的都是群英荟萃。高渐离敲击着悲伤的筑乐器,宋意则唱着激昂的高歌。寒冷的北风渐渐逝去,但寒波依然可见。音乐的悲壮令人流泪,而舞蹈的表演也使勇士们感到惊讶。 尽管他知道此行或许不能回来,但他依然有着对后世英名的追求。当他登上马车准备离开时,已经无暇顾及背后的送别。他的行程要跨越万里,经过无数的城市。 最后,他将刺秦的计划和盘托出,使得那些富有的权贵们也惊慌失措。可惜啊,荆轲的剑术不够娴熟,最终没能完成这个奇迹般的任务。然而,虽然他已经离世千年,但他的豪情壮志仍然被后人传颂。
annyannyzwj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燕丹:即燕国太子丹。他为了刺秦,培养了众多勇士。 2. 百夫良:原意是百名优秀士兵,这里比喻勇猛之士。 3. 荆卿:指荆轲。 4. 君子:赞美荆轲的尊称。 5. 燕京:即今北京一带。 6. 素骥:白色骏马。 7. 广陌:宽阔的道路。 8. 危冠:古代贵族所戴的高冠。 9. 长缨:长绳子。 10. 易水:流经河北省的河流。 11. 渐离:高渐离,燕国的击筑高手。 12. 宋意:人名,歌者。 13. 萧萧:风声。 14. 商音:商调音乐。 15. 羽奏:羽声,古代五音之一。 16. 去不归:死亡的意思。 17. 后世名:指的是荆轲的事迹被后人传颂。 18. 飞盖:疾驰的车辆。 19. 凌厉:勇往直前的意思。 20. 逶迤:形容道路弯曲。 21. 图穷:地图打开到最后部分。 22. 豪主:指秦始皇。 23. 怔营:惊慌失措的样子。 24. 剑术疏:剑法不精。 25. 有馀情:流传千古的悲壮精神。
annyannyzwj
去完善
赏析
《咏荆轲》这首诗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事迹。前四句介绍背景:燕太子丹为了报复秦国,招募了一百名勇士,最后选定了荆轲。接下来八句描述了荆轲出发时的场景,他骑着马离开燕国,朋友们为他送别。“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表现了离别时的悲痛氛围。接下来的四句写荆轲一路上的心情,他知道此行很可能一去不返,但他的名字会流传后世。接着六句描述了荆轲来到秦国的情景,他乘车进入秦庭,展示出坚定的信念和豪情壮志。最后四句抒发了惋惜之情,因为荆轲的剑术不精,最终未能完成使命,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流传。整首诗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绘以及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
annyannyzwj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荆轲》是陶渊明的一首古体诗,创作于公元405年前后。当时正值东晋末年,政治腐败、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个特殊时期,陶渊明弃官归隐,过着农耕生活,对于国家的时局忧虑重重。他的诗作充满了对民族危难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如同一面时代的镜子,反映出那个特殊时期的百姓生活和社会风貌。 这首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荆轲为救燕国百姓,毅然决然地赴秦国刺杀秦王,虽然最终失败,但他的勇敢和正义感让后人敬佩不已。陶渊明在诗中通过对荆轲事迹的描绘,表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对英勇无畏的精神的敬仰。他借古讽今,希望通过倡导正义勇敢,唤起人们的爱国情怀,共同拯救危亡的国家。 这首《咏荆轲》既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它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力量的诗篇,展现了陶渊明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annyannyzwj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