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松皮香鼎

标题包含
松皮香鼎
南山长鬣五大夫,峩冠织翠华襟裾。 老藏山泽骨相臞,捐躯鼎鼐计不踈。 偶向寒窗伴腐儒,坦腹耸身止坐隅。 鼻观如与芝兰俱,非烟非雾时有无。 愧尔不及清庙瑚,窃蒙顾盼承吹嘘。 弥明不解世俗书,哑然尚能赋此乎。 我慙刘侯敢诋渠,明窗昼永勤三余。 三生结习痛扫除,尚余闻熏六凿俱。 篆烟起灭凌太虚,嗒然隠几兼忘吾。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洪(1920年-2007年),原名李洪烈,字子云,号青莲居士,四川乐山人。他是中国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学者,被誉为“当代草圣”。 李洪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李熙垣是清朝举...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在南边的山中有一位高大威猛的老者,他头戴高贵的冠冕,穿着编织着翠绿华丽的长袍。这个老者曾在山林中隐藏自己,尽管他的外貌略显清瘦,但他在烹饪方面的技艺却非常高超,精心计算的菜肴绝不马虎。 这位老者偶尔会来到寒冷的窗口陪伴那些看似愚昧的学者们,他们挺起肚子、昂起头,坐在角落之中。他的嗅觉如同灵芝兰花一样敏锐,即使在烟雾弥漫的环境中也能察觉到事物的存在。他对你的赞扬并不感到羞愧,好像受到了清澈神庙中珊瑚的呵护,暗自感激这种关注和吹捧。 而对于弥明(此处应该指代古人)不懂世故书籍的事情,大家只是一笑而过,没什么大不了的。然而作为一个文人,我对自己没有像刘侯那样敢于批评他人而感到惭愧。在明亮的窗户下,白天的时间显得很长,我用这三余时间勤奋学习。通过摆脱纠缠不清的习惯,只是还能闻到经过熏陶的清新气息。 烟气在空气中升起和消失,让人感受到宇宙的浩渺,内心的空虚。我可以淡然地坐在窗边,甚至忘记自己的存在。
去完善
释义
1.南山:指南部的山,这里指作者所在地的附近山脉。 2.长鬣:鬃毛,这里喻指松树生长的枝条。 3.五大夫:周代官名,这里代指松树的品格。 4.峩冠:高大的帽子,这里形容松树的高大。 5.织翠:绿色的纹理,这里指松树的外表。 6.华襟裾:华丽的衣服,这里指松树的美丽。 7.老藏:老年隐居,这里指松树的生长环境。 8.山泽:山水之地,这里指松树的生态环境。 9.骨相臞:瘦弱的外貌,这里指松树的形状。 10.捐躯:舍弃生命,这里指松树的奉献精神。 11.鼎鼐:古代的烹饪器皿,这里指松树的价值。 12.踈:同“疏”,稀疏的意思,这里指松树的品质。 13.寒窗:寒冷的窗户,这里指作者的生活环境。 14.腐儒:迂腐的读书人,这里指作者自嘲。 15.坦腹:平躺或靠在物体上,这里指作者的坐姿。 16.耸身:身体挺立,这里指作者的姿态。 17.坐隅:角落的位置,这里指作者的位置。 18.鼻观:嗅觉,这里指作者闻到松香的感受。 19.芝兰:香草,这里比喻松香的味道。 20.非烟非雾:形容松香的状态。 21.清庙瑚:庙宇中的珊瑚,这里指松香的地位。 22.窃蒙:私下获得,这里指松香的作用。 23.顾盼:注视,这里指松香的品质。 24.吹嘘:风吹动的声音,这里指松香的香气。 25.弥明:古人名,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26.世俗书:世俗的书籍,这里指一般的知识。 27.哑然:默然的样子,这里指作者的态度。 28.赋此:写下这首诗,这里指作者写诗的行为。 29.刘侯:古人名,这里指作者的朋友。 30.诋毁:说坏话,这里指作者对朋友的评价。 31.明窗:明亮的窗户,这里指作者的生活环境。 32.昼永:白天时间长,这里指季节。 33.勤三余:勤奋学习,这里指作者的学习态度。 34.三生:佛教术语,这里指过去、现在、未来。 35.结习:佛教术语,这里指积累的知识。 36.痛扫除:彻底清除,这里指作者的学习过程。 37.闻熏:用鼻子闻到香味,这里指作者的感觉。 38.六凿:佛教术语,这里指人的六种感官。 39.篆烟:燃烧的香产生的烟雾,这里指松香的香气。 40.起灭:升起消失,这里指松香的香气。 41.凌太虚:超越天空,这里指松香的香气弥漫。 42.嗒然:茫然的样子,这里指作者的状态。 43.隠几:依靠桌子等物体,这里指作者的坐姿。 44.忘吾:忘记自我,这里指作者的状态。
去完善
赏析
《松皮香鼎》这首诗,作者通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自己书生生涯的感悟以及对生命的哲学思考。诗中用“南山长鬣五大夫”比喻松皮香鼎的形态特点,赋予其贵族气度,展现了对“大丈夫”的敬仰之情。接着以“老藏山泽骨相臞,捐躯鼎鼐计不踈。”来阐述松皮香鼎在书房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诗人对其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而后又以“偶向寒窗伴腐儒,坦腹耸身止坐隅。”描绘了香鼎在寒冬中陪伴读书人的场景,并强调松皮香鼎与文人雅士之间紧密的联系。 再如“鼻观如与芝兰俱,非烟非雾时有无。”则展现了诗人所感受到的香气,他借松皮香鼎之香与自然界的芝兰相比拟,这种香气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感慨和思绪。而“愧尔不及清庙瑚,窃蒙顾盼承吹嘘。”则是表达对松皮香鼎未能像庙堂之瑚那样受到世人关注的不甘,也暗含了诗人对自身才华未能施展的自嘲。 后半部分诗人开始反思自己,像是自我批判和勉励。如“弥明不解世俗书,哑然尚能赋此乎。”这里的“弥明”指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他用这一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世俗的不解和对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紧接着的“我慙刘侯敢诋渠,明窗昼永勤三余。”是诗人向汉末名士刘彻表达自己惭愧之意的同时,也在鞭策自己要珍惜时间,努力进修。 最终,在经历了痛苦的思索和自我反省之后,诗人悟出了“三生结习痛扫除,尚余闻熏六凿俱。”的哲理,即要舍弃那些消极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保持内心的纯净,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宁静和幸福。最后“篆烟起灭凌太虚,嗒然隠几兼忘吾。”以烟雾缭绕的画面收尾,传达出诗人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公元745年左右,唐朝著名诗人杜甫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松皮香鼎》。这个时期正是大唐盛世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交流广泛,诗人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 李洪作为一名进士出身,他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在京城中担任一些小官职,虽然尽职尽责,但始终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这让他深感怀才不遇的痛苦。在他游历江南的过程中,他观察到了百姓的生活疾苦和国家的治理问题,这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在这个背景下,李洪创作了《松皮香鼎》这首诗。诗中描述了松树的顽强生命力和香鼎的高贵气质,表达了诗人坚韧不屈的品质和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他用松树比喻自己的品质,以香鼎象征国家的繁荣昌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