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琅邪智先长老
山路层层峻,幽栖最上层。
净光悬海月,幻体任春冰。
四句有为法,一心无尽灯。
我来忘所问,相伴久腾腾。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山径层叠陡峭,宁静居处位于最高层。
清净光芒映照海面如月亮高悬,变化形体如同春天的冰块般神奇。
这四句是有为法的表述,一颗心却蕴含了无尽的光明。
我来到这里忘却了问题,陪伴着这些美好的事物悠然自得。
去完善
释义
1. 琅邪:地名,即今山东省青岛市的琅琊山;
2. 智先长老:一位德高望重的僧人;
3. 山路层层峻,幽栖最上层:形容琅邪山的地形险峻,智先长老在山中最清幽的地方居住;
4. 净光悬海月,幻体任春冰:指智先长老的内心清净如水,充满了智慧;
5. 四句有为法,一心无尽灯:表示佛法无边,只要有一颗虔诚的心,就能领悟到无穷的智慧;
6. 我来忘所问,相伴久腾腾:表达作者见到智先长老后,被其高尚的品质和才华所感动,忘却了原本想问的问题,只想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山间小路为起点,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幽静的境地。首联通过描绘层层山路的陡峭与险峻,彰显了智先长老所处环境的清幽和独特。这里的“幽栖”意味着远离世俗纷扰,展现出作者对于这位长老的尊敬与钦佩。
颔联进一步拓展诗境,“净光悬海月”描绘了海上升起的明月如同智慧的光明,照亮了无数求道者的心灵;“幻体任春冰”则是对长老生命状态的象征,冰释于春天的溪流中,喻示着生命的无常与超脱。
颈联展示出作者的哲学思辨,指出世间万物的存在皆可视为一种表现方式或手段,真正的智慧并不存在于具象事物之中,而应来自于内心无尽的觉悟。这使得诗句蕴含了深深的哲理意味。
尾联写诗人自己前来拜访时已然忘却所为何事,与这位智者相处融洽,双方沉浸在这种无拘无束的自由快乐之中。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智者的敬仰与敬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赠琅邪智先长老》是宋代诗人张方平的一首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49年,即北宋仁宗皇祐年间。在这个时期,张方平曾任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等职,在朝野有一定的声誉。
在这段时间里,张方平的人生际遇颇多,他曾受到皇帝的赏识,但也因为直言敢谏而受到排挤。此外,他还关心民生疾苦,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这些经历使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这一时期,北宋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佛教作为当时的主流宗教之一,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张方平作为一位文人,对佛学也有一定的研究,他在这首诗中将佛教哲理融入其中,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独到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