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庆台韩子华寄示清居大士牧牛图颂酬寄长句

标题包含
庆台韩子华寄示清居大士牧牛图颂酬寄长句
香严昔向沩山住,只作田翁学牧牛。 路绝纤尘宁见迹,野无寸草漫回头。 晴天任去云作伴,露地闲眠夜不收。 却问清居真了未,树边蓑笠为谁留。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张方平(1007年-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勤奋好学,才华横溢。 张方平在宋仁宗时期进入官场,历任地方官和中央官员。他在地方任职期间...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曾经向沩山居住的香严禅师,他学习像农夫一样放牧水牛。 在那儿没有一条道路,甚至连一丝尘土都看不到。荒野里也没有一寸的草可以让水牛回过头来。 晴朗的天空中,云朵自在飘荡,夜幕降临的时候,他便在露天地里休息而不会回到屋子里。 有一天,有人好奇地问他:“你真的明白生命的真谛了吗?” 谁知道树边的蓑衣斗笠是为谁而留下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香严:即香严寺,位于今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与福建省武夷山市交界处。 2. 沩山:指湖南省宁乡市的沩山。 3. 田翁:古代对农民的称呼。 4. 清居大士:可能是指擅长绘画的僧人清居。 5. 牧牛图:一种描绘牧童放牛的图画。 6. 颂酬:即写诗答谢。 7. 长句:此指古诗的形式。 8. 树边蓑笠:描述僧人的形象。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清居大士牧牛图的诗。诗中描述了清居大士在画中描绘的田园牧牛的情景。画家巧妙地展现了香严昔日居住在沩山的时光,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和谐的田园风光。画面中,牛儿在晴朗的天空下悠然自得地漫步,云雾为伴;在露天的草地上安心地休息,全然没有夜晚降临的忧虑。这样的画面不禁让人想起与世无争、恬淡无为的生活意境。最后,诗人以疑问的方式,巧妙地向读者展示了画中的意境——那株大树下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人究竟是谁?是对画家技艺的赞美,也是对画作内涵的探索。全诗通过对画作的细致描绘,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份宁静与美好,既展示了画面的美感,又传达了人生哲理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仁宗时期,政治家、诗人张方平创作了这首《庆台韩子华寄示清居大士牧牛图颂酬寄长句》。此时,张方平正身处朝廷,担任监察御史一职。他亲眼目睹了官僚腐败和百姓疾苦,心中忧虑重重。他在诗中表达了对好友韩子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在朝廷的无奈处境。 北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并行,宗教文化繁荣。清居大士是禅宗的一位高僧,他以牧牛图颂弘扬禅宗精神,影响了众多文人墨客。张方平在此诗中引用了牧牛图颂,表达了他对禅宗文化的敬仰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北宋仁宗时期的官场腐败和民间疾苦,同时也是宗教文化繁荣的时期。张方平在这首诗中抒发了他对朋友韩子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禅宗文化的敬仰和对朝廷困境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