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
三道狼烟过碛来,受降城上探旗开。
传声却报边无事,自是官军入抄回。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三股浓烟从远处飘来,标志着敌情已逼近。在受降城的烽火台上,旗帜展开,士兵们紧张地观察着敌情。消息传来,敌情已经解除,原来是友军巡查回来,大家松了一口气。

去完善
释义
"狼烟":古代烽火台上燃起的烽火,用于报警或传递军事信息。
"碛":沙漠,这里指边疆地区。
"受降城":古代为接收敌军投降而建的城池,这里指边关前线要塞。
"探旗":用来传达消息的军旗。
"传声却报边无事":传达声音,告知边境没有战事发生。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防战争场面的古诗,诗中通过“三道狼烟”、“受降城”等意象展现了战场的紧张气氛。虽然题目为《狼烟》,但诗歌中的狼烟却并非象征着战争的激烈,而是代表了和平的信号。当狼烟飘散,意味着边关安宁,官兵们已经完成了巡逻任务。
全诗节奏紧凑,氛围紧张又充满安全感,表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以及对和平的热爱。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狼烟》是唐朝诗人薛逢的一首描绘战争场面的古体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中晚唐时期(公元850年前后)。此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局势动荡不安的时期,边境战事不断,民不聊生。薛逢本人曾任侍郎、尚书等职,亲历了这段时期的诸多战乱,对战争带来的疾苦有着深切的体会。
在这个时期,唐朝国力日渐衰落,边疆战争频发,边塞诗人多以描绘战场情景为主。而薛逢在这首诗中通过“汉月”和“胡霜”的对比,既表现了战争环境的艰苦,又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薛逢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残酷现实,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这也是他作为一位政治家和诗人的深刻责任。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