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子京哀辞 其二
忠义平生事,声名夷翟闻。
言皆出诸老,勇复冠全军。
冥莫知谁主,贤愚岂更分。
江头送丹旐,哭向九华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忠诚和正义是我一生的追求,我的名声在社会上广为传颂。
我所说的都是老一辈的智慧,我的勇敢在全军中无人能敌。
在这个黑暗的世界里,我不知道谁是真正的主人,聪明人和愚蠢人难道还会有什么区别吗?
我在江边挥动着红色的招魂幡,向着九华山的方向痛哭。
去完善
释义
1. 滕子京:即滕宗谅,字子京,北宋名臣,官至大理寺丞。
2. 哀辞:哀悼的文辞。
3. 忠义:忠诚义气。
4. 生平:一生;终生。
5. 事:事情。
6. 声名:声望名誉。
7. 夷:古代对东方各国的泛称。
8. 翟:亦作“狄”,古族名。
9. 言皆出诸老:指滕子京的言论都出自于儒家经典。
10. 勇复冠全军:勇猛再次成为全军之首。
11. 冥莫:昏暗不明。
12. 主:主宰;主人。
13. 贤愚:聪明与愚蠢。
14. 更分:重新划分。
15. 江头:江边。
16. 丹旐:旧时出殡时柩前引路的旗。
17. 九华云:代指滕州的地方特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颂了忠诚义士滕子京的一生。诗人通过描写滕子京的生平事迹、声望以及与他人的关系,展现了一个勇敢无畏、尽忠职守的形象。其中,“忠义平生事,声名夷翟闻”是诗人对其崇高品质的赞美;“言皆出诸老,勇复冠全军”则表达了他在军事上的卓越贡献与勇猛精神。
然而,如此优秀的英雄在离世时却无人知晓其真正的死因,引发了诗人的感慨:“冥莫知谁主,贤愚岂更分。”最后,诗人以在江边为滕子京送葬,向着九华云的方向痛哭,表达了他对这位勇士离去的深深哀悼之情。这首诗通过讲述滕子京的英勇事迹和身后的悲凉,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忠臣义士的命运,也展示了诗人对英才早逝的惋惜和对世事不公的愤懑。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滕子京哀辞 其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舜钦的一首挽诗,创作于庆历五年(1045年)。
在这一时期,苏舜钦的人生际遇可谓跌宕起伏。他因才华横溢而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却在政治上遭受了严重打击。庆历四年(1044年),他与范仲淹等人共同推行“庆历新政”,试图改革朝政,但此举却触犯了保守派的利益,导致他被贬谪。在政治失意之时,苏舜钦将情感寄托于文学创作,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此外,庆历五年的时代背景也与这首诗紧密相连。此时正值北宋中期,国家内外矛盾日益激化。内部,官僚腐败严重,农民起义频发;外部,边疆危机不断,民族矛盾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舜钦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对于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他的这首《滕子京哀辞 其二》,既是为悼念挚友滕子京而作,也是借以抒发对国家现状的担忧和对未来改革的期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