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寄行肇上人

标题包含
寄行肇上人
诗禅同所尚,邂逅在长安。 为客闲相似,趋时懒一般。 分题秋阁迥,对坐夜堂寒。 未遂归山计,流年鬓已干。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与友人相聚于长安,彼此志趣相投,共谈诗文之好。诗歌中描述了他们在秋天的阁楼里各赋一词,夜晚相对而坐,感叹时光流逝、头发渐白,未能实现退隐山林的愿望。整体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如下: 诗歌和禅宗是我们共同崇尚的,我们在长安偶然相遇。 作为客人,我们在这里闲适地相处,追逐潮流的心思却并不积极。 在秋日楼阁上分别出题赋诗,夜间相对而坐感受着寒冷的气氛。 遗憾的是,我们没能实现归隐山林的打算,流年已经在我们鬓角留下了痕迹。
去完善
释义
1. 诗禅:指诗歌和禅宗。这里指的是文兆的诗才与行肇的禅学修养。 2. 尚:崇尚,喜爱。 3. 邂逅:偶然相遇。 4. 长安:唐代都城,即今西安。 5. 为客:作为游客或旅人。 6. 闲:悠闲自在。 7. 相似:相仿,相同。 8. 趋时:适应潮流,与时俱进。 9. 懒一般:懒惰的程度一样。这里“懒”实际上是反语,表达了两人不拘泥于世事的潇洒态度。 10. 分题:指古人作诗时分定题目,然后各据一题创作。 11. 秋阁:秋天时的楼阁,此处借指二人游历过的地方。 12. 对坐:相对而坐。 13. 夜堂:夜晚的厅堂。 14. 未遂:未能实现。 15. 归山计:隐退山林的计划。 16. 流年:流逝的时光。 17. 鬓已干:鬓发已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僧人之间的情谊以及他们共同的兴趣爱好。首联“诗禅同所尚,邂逅在长安”,点明了诗人和行肇上人的共同之处——热爱诗词和禅宗。他们在长安相遇,开始了这段深厚的友谊。 颔联“为客闲相似,趋时懒一般”,表现了两人都有相似的性格特点——闲适而又慵懒。这种性格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对方的作品,同时也使他们在社会潮流中保持独立。 颈联“分题秋阁迥,对坐夜堂寒”,描述了他们一起度过的时光。在秋天的阁楼里,他们分题赋诗;在寒冷的夜晚,他们相对而坐,谈论人生和哲学。这些场景充满了诗意,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友谊和共同的人生观。 尾联“未遂归山计,流年鬓已干”,表达了诗人未能实现归隐山林的抱负,岁月匆匆,两鬓已经斑白。这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寄行肇上人》是唐代著名僧人释文兆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世纪,即唐朝晚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佛门,寻求心灵的慰藉。释文兆便是其中的一员,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友人行肇上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在这段时间里,释文兆的生活充满了波折。他曾游历四方,寻找人生的真谛,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行肇上人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世事难料,他们在某个时刻不得不分道扬镳,各自追寻自己的人生道路。这种离别之情在释文兆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使他无法忘怀这段珍贵的友谊。 在唐朝晚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佛教作为一种心灵寄托,为许多人提供了一个避风的港湾。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释文兆的诗歌创作往往流露出浓厚的禅意和对生活的哲思。他在《寄行肇上人》一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感情,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这种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使这首诗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