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庭
苒苒从莎长,凄凉雨乍晴。
穷秋要客步,落日乱蛩鸣。
近接苔阶迥,遥连竹径平。
杖痕兼鹤迹,来往自纵横。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荏苒时光伴随着蜿蜒生长的莎草,天气由阴雨变为晴朗,显得分外凄凉。
秋天深处,漫漫长路上行走着孤独的来客;太阳落山时,无数的蟋蟀开始嘈杂地鸣叫。
我的脚步贴近了长满青苔的石阶,渐行渐远,来到了竹林间的小径上。
这里留下了杖痕和仙鹤的足迹,它们交错纵横,陪伴着我一路前行。
去完善
释义
1. 苒苒:时间推移的样子;
2. 从莎:指草木生长;
3. 要客:主要客人;
4. 穷秋:晚秋时节;
5. 步:步行;
6. 乱蛩:指蟋蟀等昆虫的杂乱叫声;
7. 苔阶:长满青苔的石阶;
8. 迥:远;
9. 竹径:竹林间的小路;
10. 杖痕:拄杖在地面留下的痕迹;
11. 鹤迹:仙鹤飞过时留下的足迹。
去完善
赏析
《莎庭》是唐代诗人释文兆创作的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山水诗。首联“苒苒从莎长,凄凉雨乍晴”,诗人以莎草的繁茂生长与天气的骤变突现秋天的来临,“苒苒”和“凄凉”既传达出季节转换的信息,又透露出作者在时光流转中的心情。颔联“穷秋要客步,落日乱蛩鸣”,用秋天尾声的萧条氛围映衬下晚时分各种虫鸣的嘈杂,进一步渲染出浓烈的萧瑟气氛。颈联“近接苔阶迥,遥连竹径平”,分别描述了庭院内外近景和远景的景象,并与首联的凄清结合,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尾联“杖痕兼鹤迹,来往自纵横”则借“杖痕”和“鹤迹”,表达了诗人孤独、落寞的心境。全诗由物及情,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秋日山景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莎庭》是宋代诗人释文兆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述了莎草覆盖的庭院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在创作这首诗时,释文兆正身处江南地区的一座寺院,过着与世无争的僧人生活。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对外采取妥协政策,国内则相对安定。在这种背景下,释文兆有感于院中的莎庭美景,写下了这首清新脱俗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