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宇昭师
相见又相别,无言感倍兴。
诸峰微下雪,一路独行僧。
午饭烟村磬,宵吟石屋灯。
他方人请住,又得继南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相聚后又别离,沉默中感慨万分。
群峰之上飘洒微雪,独行僧侣沿着小路前行。
午间炊烟袅袅升起在村间,夜晚在石屋旁吟唱点亮灯火。
远方的人们邀请居住,得以传承南方的技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送:送别,离别时赠送礼物或写诗留念。
2. 宇昭师:可能是某位法号宇昭的僧人,也有可能是名字为“宇昭”的老师。
3. 相别:相互告别,分别。
4. 无言:没有说话,沉默不语。
5. 感倍兴:感觉更加兴奋或者感触良多。
6. 诸峰:各个山峰,这里指代连绵起伏的山脉。
7. 微下:轻微地下,形容雪下的不大不小。
8. 独行僧:独自一人的僧人,意味着孤寂与坚韧。
9. 午饭:指中午用餐时。
10. 烟村:被炊烟笼罩的村庄,形容宁静祥和的生活景象。
11. 磬:古代一种打击乐器,这里指的是寺庙中用来报时的钟声。
12. 宵吟:晚上吟咏诗歌。
13. 石屋:石头建造的房屋,这里可能指的是寺庙或者其他佛教建筑。
14. 灯:夜间照明工具,这里指的是油灯或者蜡烛。
15. 他方:别的地方,其他的地方。
16. 请住:请求居住,这里指的是邀请宇昭师去某个地方居住。
17. 继南能:继承南方的技能或者学问,这里可能是指邀请宇昭师前去传授佛学知识。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五言律诗描述了作者与友人宇昭师的别离情景以及对友人的祝愿。首联以“相见”和“相别”开篇,表达了两人深厚的友谊,同时突出了离别时的伤感。颔联描绘了自然环境中的景象,以雪景衬托出诗人孤独的心境,同时也暗含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颈联通过对午餐、晚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生活中简朴而虔诚的一面。尾联则以“继南能”作为结尾,意味着诗人坚信友人会在新的地方取得成功,体现了对友人的期许和支持。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一首感人至深的送别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宇昭师》是唐代诗人释文兆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8世纪,即唐玄宗至德年间(756-758年)。在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期间,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
释文兆,唐朝著名僧人、诗人,他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了不少曲折。他曾游历四方,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也见识了民间的疾苦。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民生的关注。
在《送宇昭师》这首诗中,释文兆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别离的情景,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未来的期许。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战争的担忧和对和平的渴望。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这首诗显得尤为珍贵和感人。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