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不浮弟归金陵
分袂四百旬,盍簪三十日。
君来一何迟,君去一何疾。
题彼原上鸰,飞鸣不相失。
奈何缘薄宦,参辰各方一。
我须尽成丝,君紒才如栗。
人生几相见,岁月去如斥。
两苏欠同归,二陆事堪栗。
天伦盎中荠,富贵剑头蜜。
崏下饶蹲鸱,吴中富仙术。
纵不死同丘,其可生异室。
愿君解龟后,休汝毋他适。
建邺水易滋,武昌鱼多乙。
急来共藜羹,荫此青林密。
春风棣华开,溪头望归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分离已逾四百日,相聚不过三十天。
你来为何这么迟,离开却如此迅速。
我们像原野上的鹡鸰,即便飞鸣也不离不散。
无奈缘分淡薄了官职,各自奔波东西。
我的白发已经苍白如丝,你的发髻如同栗子般密集。
人生在世能有几次相见,时光流逝匆匆如雪。
兄弟情深尚未共度归程,二陆之事令人扼腕。
天伦之乐恰如荠草葱郁,富贵荣华如同刀剑交锋。
岷山下埋藏着丰富的蹲鸱,吴中地区仙术昌盛。
虽然未必能共同赴死,但亦不能活于两处。
希望你解除束缚之后,不要再去其他地方。
南京的水容易滋养生命,武昌的鱼群丰富多样。
快来与我共享清苦生活,在这青翠树林间庇护。
春风吹过棣棠花开,溪边等待你乘舟归来。
去完善
释义
1. 分袂:分别;
2. 四百旬:约计为八个月;
3. 盍簪:相聚;
4. 三十日:约计为一个月;
5. 原上鸰:即原上鸡,比喻兄弟情深;
6. 参辰:星辰,这里指两地相隔遥远;
7. 我须尽成丝:作者自己的胡须已白;
8. 君紒才如栗:作者弟弟的发髻还像栗子一样黑;
9. 斥:离去;
10. 两苏:指宋朝的苏轼、苏辙;
11. 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
12. 天伦:父子关系;
13. 盎中荠:喻指亲情;
14. 剑头蜜:蜂蜜,这里比喻权力和富贵;
15. 岷下:四川地区;
16. 蹲鸱:芋头的别称;
17. 吴中:江苏地区;
18. 纵……亦……:即使……也不能……;
19. 龟:古代官员辞官后所佩的一种符信;
20. 建邺:南京的古称;
21. 武昌:湖北地区的古称;
22. 藜羹:用藜菜做的汤,这里指简朴的饮食;
23. 青林:树木茂盛的地方;
24. 棣华:棣棠花,春天开花;
25. 归鹢:回乡的船。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高斯得写给他的弟弟不浮的送别诗,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无尽的思念。诗人通过描述兄弟两人分袂、相聚的时光,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亲情的珍视。同时,他也勉励弟弟在功名和富贵面前要保持清醒,珍惜亲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联系。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不浮弟归金陵》是南宋诗人高斯得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50年左右的南宋时期。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在蒙古帝国侵略的压力下摇摇欲坠。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士人,高斯得曾担任过多个官职,如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司业等。然而,他并未得到皇帝的充分信任和重用,这使他感到失望和无奈。
在高斯得创作这首诗时,他的弟弟不浮即将回到故乡金陵(今南京)。兄弟二人可能因为战乱或其他原因而分隔两地,这次重逢使他们倍感珍惜。在这首诗中,高斯得表达了对自己人生际遇的感慨以及对弟弟的关心和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