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题雪峰如藏主水月图

标题包含
题雪峰如藏主水月图
千江有月一一同,一月普现千江影。 谓一为月影非实,影既非实月何有。 是一即千千即一,水月究竟无实相。 随见有月月在水,亦无究竟非实者。 譬如观音妙色身,对物而见千臂眼。 于是千臂千眼中,何者为正何独非。 菩萨一体作一用,千体同是无剩法。 此水此月亦复然,照用齐行一无欠。 俯不见月仰亦无,千月阙一固不可。 上人此庵憩瓶锡,终日宴坐常湛然。 散一为千弥六虚,摄千归一不盈寸。 我知上人环堵中,能广能狭能方圆。 空诸所有何必然,作是见者名邪见。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千江有月一同现,一月普照千江影。 说一为月影不实,影若非实月何在? 一是千千亦是一,水月之间无实相。 随处见月月在水中,并无绝对非实者。 好比观音菩萨化身,对着万物显现千臂千眼。 在千臂千眼中,哪个是真哪个非? 菩萨身体只有一个用途,千体合一没有多余。 这水这月也如此,照明与实用并行无缺。 低头看不见月亮抬头也无,千月缺一是不能的。 大师在这个小屋里歇息,整日安坐心旷神怡。 分散为一为千弥补虚空,收拢千分为一不盈寸。 我知道大师方寸间,能广能狭能方圆。 清空所有有何必要?持有这种观念被称为偏见。
去完善
释义
1. 千江:指无数江河。这里用以喻指众生。 2. 一月:这里比喻佛性或真理。 3. 普现:普遍显现。 4. 影:指水的影子。 5. 是:指“一月”。 6. 即:等于。 7. 究竟:佛教用语,指最后的、绝对的真理。 8. 随见:随着不同的观察角度。 9. 物:指具体的事物。 10. 千臂千眼:观音菩萨的形象特征,象征慈悲和智慧。 11. 对物而见:意为在具体的情境下看待事物。 12. 正:正确的、标准的。 13. 独非:唯一的不正确。 14. 用:功能、作用。 15. 无剩法:没有多余的东西,指完美无缺。 16. 此水此月:指雪峰如藏主所画的水月图。 17. 照用:认识事物的智慧与处理事物的智慧。 18. 齐行:并行、同步。 19. 一无欠:完全一致,没有任何缺陷。 20. 俯不见月:指低头看不见月亮。 21. 仰亦无可:指抬头也看不到月亮。 22. 千月阙一:指众多月亮中缺少一颗。 23. 固不可:肯定不行。 24. 上人:高僧的尊称。 25. 庵:小寺庙。 26. 憩瓶锡:僧人休息的地方。 27. 宴坐:安详地坐着。 28. 散一为千:将一个个体分散成无数个个体。 29. 弥六虚:充满整个空间。 30. 摄千归一:将无数个个体凝聚成一个整体。 31. 能广能狭:既能宽广又能狭小。 32. 能方圆:既能方又能圆。 33. 空诸所有:把一切物质都清空。 34. 何必然:为什么一定要这样。
去完善
赏析
《题雪峰如藏主水月图》赏析: 林之奇这首题咏水月图的诗歌,巧妙地运用了佛教中的“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意象,表达了禅宗“一心二门”、“万法唯心所现”的哲学思想。诗人通过对水月图的描绘,传达了佛法无边、一切皆空的智慧。 首联“千江有月一一同,一月普现千江影。”诗人以江水比喻众生的内心世界,月亮则象征佛性,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的道理。接着,诗人通过发问和回答,揭示了佛性的真谛:“谓一为月影非实,影既非实月何有。是一即千千即一,水月究竟无实相。”这里的意思是说,虽然每个众生都有佛性,但这并不是说佛性可以具体地指向某个人或事物,因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没有实体存在,就如同水月和影子一样,虽有形而无质。 颔联“随见有月月在水,亦无究竟非实者。”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观点,即使我们看到月亮在水中映出倒影,但这并不意味着月亮和水中的倒影有任何实质性的联系,一切都不过是心识的幻化而已。 接下来,诗人又以观音菩萨为例,说明了佛性本具万德庄严的特质:“譬如观音妙色身,对物而见千臂眼。于是千臂千眼中,何者为正何独非。”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每一尊都代表着不同的形象和神通,但这些形象和神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一切都是由心所生。 在颈联中,诗人将这一道理运用到水月图中:“菩萨一体作一用,千体同是无剩法。此水此月亦复然,照用齐行一无欠。”也就是说,无论是观音菩萨还是水月图,都是表露佛性的方便法门,它们虽然看起来各不相同,但其实都是佛性的显现,没有丝毫差别。 最后,诗人通过对水月图的描绘,提醒人们要认识佛性的空寂:“俯不见月仰亦无,千月阙一固不可。上人此庵憩瓶锡,终日宴坐常湛然。散一为千弥六虚,摄千归一不盈寸。”意思是说,无论我们俯视还是仰望,都无法找到真正的月亮;同样,要想了解佛性的真实面目,就必须舍弃分别执着之心。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领悟到佛性的真谛,就像诗中所描述的上人那样,他每天都在庵里静静地打坐,享受著内心的宁静。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