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染丝
缲丝自喜如霜白,输入官家吏嫌黑。
手持退印竞传呼,倏见长条染深墨。
墨丝归织家人衣,别买输官吏嗔迟。
寄言敌国与三军,汝得丰衣民苦辛。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缫丝自喜如霜白,送入官家却嫌黑。
拿着退色的印记竟被呼叫,突然看见长长的线条被染上浓墨。
墨丝编织成家人的衣服,却需另购以供输官和谴责延误。
告诉敌国和三军,你们得到丰厚的衣物,而百姓却在受苦受难。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墨染丝》:古代诗人林之奇创作的一首五言诗。
2. 缲丝:将蚕丝抽成线,这里指丝绸生产。
3. 如霜白:形容丝绸的颜色像霜一样洁白。
4. 输入官家:将丝绸送到官府。
5. 吏嫌黑:官吏嫌丝绸颜色不够黑。
6. 手持退印:指拿着退回的丝绸。
7. 竞传呼:争相传递信息。
8. 倏见长条:忽然看到长长的丝绸。
9. 染深墨:指丝绸被染成深色。
10. 墨丝归织:黑色的丝绸用来织布。
11. 家人衣:家人的衣服。
12. 别买输官:另外购买供官府使用的丝绸。
13. 吏嗔迟:官吏责怪输送丝绸迟滞。
14. 寄言敌国与三军:寄语敌国和军队。
15. 汝得丰衣:你们得到丰厚的衣物。
16. 民苦辛:百姓却过着艰苦的生活。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墨染丝》,作者是明朝的林之奇。这首诗主要描绘了当时丝织业的一种社会现象:原本洁白如玉的丝线在官家的压迫下,被迫染上墨色。诗人通过这一现象,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
首联“缲丝自喜如霜白,输入官家吏嫌黑”描述了缫丝工人们对自己的劳动成果非常自豪,因为这些蚕丝如同霜雪般洁白无瑕。然而,当这些蚕丝进入官府时,却被官员嫌弃颜色太淡。
颔联“手持退印竞传呼,倏见长条染深墨”则进一步揭示了这个现象的原因:原来官员们为了中饱私囊,竟然用手中的权力强行要求工人将蚕丝染成深色,以满足他们自己的私利。
颈联“墨丝归织家人衣,别买输官吏嗔迟”表现了被染黑的蚕丝只能用于制作百姓的日常衣物,而那些官员却根本看不上这样的衣服。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苛刻的条件逼迫百姓购买他们的产品,否则就要受到责罚。
尾联“寄言敌国与三军,汝得丰衣民苦辛”则是诗人的忠告:那些敌国的军队和官员们,你们虽然穿上了我们生产的丰衣,但是你们可曾知道这背后是百姓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劳动!诗人通过这一句,表达了他对官僚腐败和民生疾苦的关注,以及对正义和公平的呼唤。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墨染丝》是宋代诗人林之奇的著名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1140年至1194年之间。这个时期的诗人正值壮年,他在官场上的生活颇为曲折,曾在地方任职,后因故被贬谪。这段人生经历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人情的冷暖。
在《墨染丝》这首诗歌的创作期间,南宋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金兵的入侵使国家陷入危机,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政治斗争激烈。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呼吁朝廷奋发图强,抵御外侮。林之奇作为其中的一员,他以自己的诗才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怀,写下了这首《墨染丝》,表达了他的忧虑和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