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雨拜表
群云雨事毕,振旅不复阵。
扫天无一尘,千里还绿润。
晨朝大明贺,沙路万蹄印。
朝元泛翠瓦,佳气去人近。
颇闻避斧扆,侑膳彻龙笋。
愿君爱物心,从此至尧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的云朵飘散之后,雨水已经停止,队伍整顿完毕,不再列阵。
此时天空一尘不染,绿意盎然,犹如被洗涤过的画面。早晨太阳升起,照耀着满地的马蹄印。大家来到朝阳之下,看着翠瓦显得格外清晰,好气象近在咫尺。
据闻那里远离朝廷纷争,食物美味至极,以至于人们都忘记了礼仪,大快朵颐。期待君王用一颗关爱万物的心,治理国家如同尧舜时代一般美好。
去完善
释义
1. 群云雨事毕:"群云雨"在这里指的是天下各地的雨水。“毕”是完毕的意思,所以这句是说各地降雨已经结束了。
2. 振旅不复阵:“振旅”是指整顿队伍,“不复阵”是不需要再排兵布阵了,整句意思是战争已经结束,不再需要军事行动。
3. 扫天无一尘:这是形容空气清新,天空明净的情景。“无一尘”是没有一点灰尘,这里指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4. 千里还绿润:描述的是雨水滋润过的田野景象,千里土地都被绿色覆盖,显得生机勃勃。
5. 晨朝大明贺:“晨朝”是指清晨,“大明贺”是指太阳升起时庆祝的景象。整句意思是清早太阳升起的时候举行庆祝活动。
6. 沙路万蹄印:在沙漠路上,有众多的马蹄印迹。这里是说道路上走过很多的马匹。
7. 朝元泛翠瓦:这是描绘朝廷的建筑景观,“朝元”是皇宫,“泛翠瓦”是指翠绿色的屋顶。整句的意思是皇宫的翠绿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8. 佳气去人近:佳气是指美好的气象,这里可能是比喻皇帝陛下的仁德光辉。“去人近”是距离人们很近的意思,表示皇帝陛下亲民的形象。
9. 颇闻避斧扆:这句话中“避斧扆”是皇帝不在时的说法,因为皇帝的座位前有斧子和屏风,称作“斧扆”,当皇帝离开时,这两样东西也会随之移开,所以这个短语有皇帝离开的含义。
10. 侑膳彻龙笋:“侑膳”是指供应饮食,“彻龙笋”是指撤掉皇帝的菜肴,这两句合起来是说为皇帝提供餐饮的人要等他吃完后才能撤掉食物。
11. 愿君爱物心,从此至尧舜:这句话是作者的愿望,希望皇帝有仁爱之心,使国家治理得像尧舜时代那样美好。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贺雨”为题,诗人首先描绘了雨后的景象,“群云雨事毕,振旅不复阵”,用以赞美大自然经过一场滋润大地的甘霖洗礼后的清新景象。接着,“扫天无一尘,千里还绿润”进一步展现了大雨过后,天空湛蓝,大地重现生机盎然的景致。
在描绘了自然界的祥和美丽之后,诗人又以“晨朝大明贺,沙路万蹄印”转向描写人事。此处,诗人以“大明贺”一词表达了内心对这场及时雨的欢喜之情,同时,马蹄踏过沙滩留下的痕迹则代表了人们在这美好的时刻活动景象,暗示着人们为这场大雨带来的喜悦而纷纷外出庆贺。
“朝元泛翠瓦,佳气去人近。颇闻避斧扆,侑膳彻龙笋。”这四句诗更加深入地描绘了诗人所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其中,“朝元泛翠瓦”指的是雨后清晨,阳光穿透绿色的琉璃瓦折射出的美妙画面;“佳气去人近”则形容吉祥之气就在身边,传达出人们对这场喜雨的欢欣鼓舞;“避斧扆”描绘了朝堂之上,皇帝暂时避让的情景;“侑膳彻龙笋”则是描述用龙笋制作的菜肴来款待大臣们的场景。这一系列的画面共同构成了一个和谐繁荣的社会图景。
最后,诗人寄语祝福,表达出了自己对国家的期许与愿景,即希望皇帝能够珍爱万物,用仁爱之心治理国家,使之成为尧舜一样的盛世。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充分展示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和平盛世的热切期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贺雨拜表》是宋代诗人林之奇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在公元960年至1127年的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林之奇正处在他人生的重要阶段。他曾任官职,但因政见不合而选择辞官,回到家乡过著耕读生活。这个时期,他深入观察民间疾苦,体恤百姓,写下许多反映民间生活的诗篇。
在这首诗的背后,正是北宋政治腐败、民生困苦的历史背景。当时的朝廷党派斗争激烈,官场黑暗,许多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同时,农业是国家的重要经济支柱,但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民的生活十分艰苦。这些都为林之奇提供了创作灵感,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厚的同情心和现实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