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潜师画赞
金刚圈里翻身过,栗棘蓬莱满口吞。
领得杨歧端的句,却嫌蒸饼大餫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金刚圈:比喻佛法的庄严与威力。
2. 翻身过:比喻得道成佛的超脱境界。
3. 栗棘蓬:出自佛教故事,指一种罕见的果实,具有广大的神通变化。
4. 杨岐端:禅宗五家之一的杨岐派祖师石霜楚圆,端即禅宗公案之一“端倪”。
5. 蒸饼大餫饨:蒸饼比喻佛法,大餫饨是陕西的一种面点,用来比喻学问的渊博。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画中高僧的画赞诗。诗中的"金刚圈"、"栗棘蓬"都是佛教的意象,用以象征高僧修行过程中的艰难困苦,诗人用"翻身过"和"满口吞"来形容高僧不畏艰辛的精神风貌。"领得杨歧端的句"则是表达了高僧领悟到佛家真义的智慧成就,而"却嫌蒸饼大餫饨"则是对高僧超脱世俗、心无所住的态度的描绘。整首诗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赞扬了画中高僧的超凡境界和高尚品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承天潜师画赞》是宋代著名诗人、政治家林之奇创作的一首赞美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50年左右,即南宋绍兴二十六年。这一时期,宋朝国力逐渐衰弱,金兵南下,战事不断,国家局势动荡不安。
在这样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林之奇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担当的政治家,积极参与朝政,为国献策。然而,他的政治抱负并未得到实现,反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在这种逆境中,他选择了坚守信念,潜心创作,以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在《承天潜师画赞》中,林之奇通过对画中人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承天潜师的敬仰之情。他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承天潜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风貌,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与担当。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承天潜师的赞美,也折射出他在那个特殊时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