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观音画赞

标题包含
观音画赞
稽首补陀闻思修,千手千眼普供应。 世人两手及两眼,眼见手捉各随心。 多一手眼无用处,即与骈拇枝指等。 菩萨照用一时行,应以千心为主宰。 相彼方寸湛然地,不容二念那复千。 我谓菩萨如水月,一水一月同照曜。 方员大小虽不同,举手见月等无二。 我今续此妙色相,以为正念皈依处。 于一身心起多想,而作千手千眼见。 普愿大员镜智中,知我此念无间断。 所求皆应如谷声,请无不从亦如是。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叩首向补陀修行听闻,观音千手千眼普遍救济众生。 世间人通常靠两只手两只眼,看见什么就用手去抓取,随心所欲。 多一只手一只眼没有用,就和多余的脚趾手指一样。 菩萨的智慧和善用同时运作,应该以众多心愿作为主导。 观察他们内心的清净,不允许有两个念头存在,哪能容得下成千上万的念头呢? 我认为菩萨就像水中之月,一滩水和一个月亮共同照耀着。 形状、大小或许各异,但举头望月时所见并无差别。 我现在继续研究这美妙的相状,将其视为正确的信仰寄托之处。 在一念心中产生多种想法,然后作为千手千眼的视角去观察世界。 希望能在广阔的法界智慧中,了解我的这种信念是无休止的。 无论祈求什么都能像山谷回声一样得到回应,所有的请求都不会被拒绝。
去完善
释义
1.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2. 补陀:即普陀山,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中国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相传是观音菩萨的道场。 3. 闻思修:佛教术语,表示听闻佛法、思考领悟和实践修行的过程。 4. 普供应:普遍地满足众生需求。 5. 骈拇枝指:出自《庄子·骈拇》,比喻多余无用的东西。 6. 菩萨:大乘佛教中的修行者,具有慈悲智慧,救度众生的精神。 7. 照用:洞察事物的智慧作用。 8. 主宰:支配、控制事物的主导力量。 9. 相彼:观察那个。 10. 方寸湛然地:指人心灵深处的平静安宁之处。 11. 容二念:指心中同时容纳两种不同的想法。 12. 我谓菩萨如水月:将菩萨比作水中月和天上月,意指菩萨的智慧和境界如同水面倒映的月亮一样高洁明亮。 13. 照曜:照耀。 14. 方员:方形和圆形。 15. 举手见月等无二:意为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抬头看月,都能见到同样的月亮。这里比喻菩萨的智慧与慈悲无处不在,不分彼此。 16. 妙色相:指观音菩萨的形象和姿态。 17. 正念:正确的信念和信仰。 18. 大员镜智:指观音菩萨的智慧和境界。 19. 无间断:不间断,始终如一。 20. 谷声:山谷间的回声,这里比喻有求必应。
去完善
赏析
《观音画赞》是宋朝诗人林之奇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人在诗中赞美观音菩萨的广大智慧和救苦救难的慈悲精神。通过对比人类与观音菩萨的手眼数量,引出菩萨的智慧是无量无边、无所不能的。同时,诗人以水和月的意象来比喻观音菩萨的映照万物,表达了观音菩萨在人们心中如同明月般的光辉形象。最后,诗人祈愿众生都能在观音菩萨的智慧指引下,得到解脱和救赎。全诗语言优美,寓意深远,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观音画赞》是南宋诗人林之奇的杰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中期,即公元12世纪左右。在那个时候,国家内外局势复杂,战争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作为南宋朝廷的一名官员,林之奇不仅在政治上有自己的见解和抱负,同时在文学上也颇有建树。他本人是佛教信徒,对观音菩萨有着深厚的信仰。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观音画赞》这首诗歌。 在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观音菩萨的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他希望观音菩萨能够保佑国家和人民免受战争的苦难,希望世界充满和平与安宁。这种情感正是他在那个时代所感受到的社会现实的反映。 总的来说,《观音画赞》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一个充满战乱和不平的时代,而林之奇作为一个有良知的文人,通过他的作品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的向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