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范至能寻梅
藜杖扶人趁雪干,玉虹倒影落前滩。
竹篱短短溪头路,云木荒荒日暮寒。
每愧清香留我住,苦无佳句与人看。
孤吟不忍空归去,霜月侵衣兴未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拿着拐杖(藜杖)在雪地中行走,欣赏着如玉般的彩虹倒影落在河滩上。走到竹子编的矮墙(竹篱)旁的小路上,周围是云一般茂密的树木,太阳即将落下,带来一丝丝寒冷。对于这次清香之旅,虽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诗句与大家分享,但内心依旧充满感激和留念。独自一人在此吟咏,实在不想就这样离开。此时,月光如水,洒在身上,更加激发了我内心的激情与乐趣。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律和用韵来创作新的诗词。
2. 范至能:南宋诗人范成大,字致能。
3. 藜杖:一种用藜的老茎制作的拐杖。
4. 雪干:指冰雪融化后的水面。
5. 玉虹:这里指彩虹。
6. 竹篱:竹编的篱笆。
7. 云木:高大的树木。
8. 每愧清香留我住:惭愧于梅花清香吸引了我停留。
9. 苦无佳句与人看:苦于没有好的诗句可以给别人欣赏。
10. 孤吟:独自吟咏。
11. 霜月侵衣:寒冷的月光洒在衣服上。
12. 兴未阑:兴致尚未消退。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跟随范至能在雪中寻找梅花的过程。诗人以“藜杖扶人”和“玉虹倒影”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雪地中的景象。在诗人的眼中,稀疏的竹篱、荒凉的云木以及寒冷的日落都是梅花的美。同时,诗人也为没有找到合适的诗句来表达这种美感到羞愧。尽管如此,他还是不愿就这样空手而归,依然沉浸在月光下霜花的氛围中,感悟着大自然的美丽。整首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范至能寻梅》是南宋诗人刘应时的作品。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8年左右,正值南宋时期。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金国入侵,战乱频繁,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然而,文人墨客依然坚持艺术创作,以诗词抒发情感,表达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
刘应时在这个时期遭遇了人生的波折。他曾在科举考试中失利,未能获得官职。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继续在诗歌创作上努力耕耘。他通过对梅花细腻而深情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困境中的坚韧意志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