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史魏公酬北山寿老

标题包含
和史魏公酬北山寿老
黄发了国事,归来双颊红。 园林白日静,乐事何丰融。 更许柏庭友,来依春桂丛。 境胜香山远,辞高支遁同。 眷兹达尊地,绰有古人风。 梅林洗烦暑,霁色摩苍空。 烟霞琢秀句,咀嚼味无穷。 徒纪盛山燕,来羡昌黎公。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刘应时,字德新,号梅溪,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他生于1145年,卒于1206年,享年61岁。 刘应时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他的父亲刘子羽是南宋的名将,母亲胡氏则是一位贤良淑德的才女。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国王已年迈,脸上却泛红光. 日间在园林里享受平静生活,快乐无边. 更愿意邀请柏庭的朋友们,欢聚在春天的桂花树丛中. 地方景色美丽胜过香山,而大家的才情之高可与隐居高人相媲美. 我们处在这么美好的地方,让人回忆起古人的风度. 那里的梅花树林能洗净我们的烦恼和炎热,雨后的天空如此明亮. 我们的诗句如雕琢出来的烟霞般优美,仔细品味,其乐无穷. 只记载了在繁华都市中的宴游,而让我羡慕的是像韩愈那样的才子.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黄发:指老年人,借指刘应时年老的友人。 2. 国事:指国家大事。 3. 归来:回到故乡。 4. 双颊红:形容气色好。 5. 园林:指诗人的住所或附近的风景。 6. 静:安静,宁静。 7. 乐事:快乐的事情。 8. 丰融:丰盛,丰富。 9. 柏庭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10. 春桂丛:春天桂花盛开的景象。 11. 香山:指诗人所在地区的著名景点。 12. 支遁:东晋高僧,擅长谈玄论道。这里用来赞美北山寿老的才学。 13. 达尊:地位尊贵的人。 14. 古人风:古人的风范。 15. 梅林:梅花的林子,这里指诗人所在的美丽环境。 16. 洗烦暑:驱散烦恼和炎热。 17. 霁色:雨后天晴的景色。 18. 摩苍空:仰望苍茫的天空。 19. 烟霞:烟雾和彩霞,这里指美丽的景色。 20. 琢秀句:雕琢优美的诗句。 21. 咀嚼味无穷:品味诗句的味道,感到无穷无尽的乐趣。 22. 盛山燕:唐代诗人白居易曾邀请好友在长安南面的盛山聚会,这里用来比喻诗人们欢聚一堂的场景。 23. 昌黎公:唐代文学家韩愈,这里用来赞美北山寿老的才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同欣赏美景、品茗论诗的愉悦时光。首联以“黄发了国事”象征功成身退的老者形象,表达了他们归隐田园的志趣。颔联通过描述宁静的园林景象,展现了惬意的生活氛围。颈联暗示柏庭友人的到来,为诗人增添了更多的乐趣。 接下来四联,诗人运用“香山”和“支遁”两个典故,表现出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共同的审美追求。尾联则通过赞美梅林、描绘烟霞等景致,强调了他们沉浸在大自然中的美好感受。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宁静致远的隐逸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和史魏公酬北山寿老》是南宋诗人刘应时的一首古风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约公元1190年),当时刘应时是史魏公的下属,受命为其唱和之作。 在这段时间里,刘应时的人生际遇较为坎坷。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尽管才华横溢,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正是这种怀才不遇的经历,使得他对民间疾苦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在诗歌中表现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关注。 在同时间段内,南宋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金国对南宋的侵略使国家局势愈发紧张,民众生活困苦,而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也使得政治环境恶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都关注国事,积极建言献策,希望能为国家百姓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刘应时的这首诗也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产生的,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