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和寿中丞伤猿

标题包含
和寿中丞伤猿
遗挂朱栏锁半寻,清声难买恨黄金。 悬崖接果今何在,浅井窥星影已沉。 归宅叶铺曾睡石,入朝灯照旧啼林。 小山罢遶随湘客,高树休升对岳禽。 天竺省怜伤倍切,亲知宽和思难任。 相门恩重无由报,竟托仙郎日夜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李洞(生卒年不详),字才江,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主要活动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年)。 据《全唐诗》记载,李洞是京兆人,即今陕西西安一带。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但本人却生活...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翠竹轻扬半遮幕,美好时光似金贵。 悬挂的果实仍在,而仰望星空的人已去。 故居依旧在,灯光却不再照亮密林。 山水环绕间有离别,树梢头鸟儿待歇息。 天上的神佛也为此伤情,亲友们体谅其苦痛。 家门恩重,难以报答,只好寄托诗人的文字中。
去完善
释义
1. 遗挂:指残留的吊挂在树上。 2. 朱栏:红色栏杆,此处指的是寺庙的栏杆。 3. 锁半寻:形容残留的吊挂在树上约半米长的距离。 4. 清声:指猿猴清脆的叫声。 5. 恨黄金:此处的“恨黄金”比喻价值极高的东西,意味着清越的猿猴声音难以用金钱换取。 6. 接果:引申为收获。 7. 浅井窥星:描述夜深时观察天空的情景。 8. 小山罢遶:表达诗人绕过山冈到达湘江边。 9. 高树休升:表示诗人在岳庙前看到了高耸的大树。 10. 天竺省:此处的"天竺"是唐代对印度的称呼,用来代指遥远的异域。 11. 伤倍切:非常悲伤。 12. 相门恩重:指朝廷的恩情。 13. 仙郎:指寿中丞。
去完善
赏析
本诗为一首悼念丢失的猿猴之作。开篇诗人描绘了猿猴曾经生活的地方,以及它清脆的声音;然后回顾了它在悬崖边摘取果实、在井口观看星空的岁月,充满了对失去生灵的心痛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接着描绘了猿猴回家后的生活环境、出入的繁华景象;同时感慨它的高尚品质,并表达了对其离去的无奈与悲痛。最后两联则描述了对失去的猿猴无法弥补的悲哀,并且希望自己能以诗词的方式寄托哀思。全诗以沉稳的笔调叙述了人与猿猴之间的深厚感情,凸显了生命的珍贵和价值。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年)的一天,已故尚书左仆射姚合的朋友李洞在秦岭山中漫步,忽闻一阵哀婉的猿声传来。此时,李洞正担任唐州刺史的职务,对于姚合的死,感到十分痛惜。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和寿中丞伤猿》的诗篇,以表达对挚友离去的怀念之情。 在此时期,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衰败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现象日益严重。在这种政治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远离朝廷,选择隐居于山林之中,过起闲云野鹤的生活。姚合作为当时的著名文人,曾担任过中丞一职,但他并不热衷于名利,而是将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上。他的诗歌才情横溢,尤其擅长描绘自然景象,这使得他与李洞成为了志趣相投的好友。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