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口占和使君韵二首 其二
鶑歌蝶舞更红裙,端与东山作主人。
竹马儿童扶杖老,争随千骑去行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歌声嘹亮,蝴蝶翩翩起舞,红色的裙子随风飘动;在东方的小山上,端坐的主人正注视着这一切。孩子们骑着竹马,搀扶着老人,争相随着成群的骑士去欣赏春天的美景。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席上口占:指在酒席间即兴创作的诗文。
2. 和使君韵:根据地方长官的诗意韵脚创作。
3. 洪刍:宋朝诗人,字驹父,江西鄱阳人。
4. 鶑歌:莺歌声。此处借指美好悦耳的音乐。
5. 蝶舞:蝴蝶飞舞。此处借指美丽多姿的舞蹈。
6. 红裙:红色裙子,通常指代女子。
7. 东山:东边的山,这里可能指的是实际的地名或者象征性的地方。
8. 作主人:担任主人的角色。
9. 竹马儿童:用竹子制作的玩具马,这里指代孩子。
10. 扶杖老:手持拐杖的老人。
11. 争随:争相跟随。
12. 千骑:众多的骑马者,这里可能指的是官员出行的队伍。
13. 行春:春天出游。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画面。诗中的“红娘子”、“山凤凰”是比喻美人和美人舞蹈的意思,表达了一种愉悦的氛围。接着诗人又以“东山”为喻,暗含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此外,“竹马儿童扶杖老,争随千骑去行春”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童真岁月的怀念以及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整首诗层次丰富,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的才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席上口占和使君韵二首 其二》,作者是宋代诗人洪刍。据史书记载,洪刍(公元1064年-公元1119年),原名周焘,字凝远,号铸史居士,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他的诗才横溢,被时人誉为“江南才子”。
这首古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15年左右,当时正值北宋末年,国家动荡不安,内忧外患频繁。然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洪刍却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以诗歌为寄托,抒发自己的感慨。他在这一时期的人生际遇并不顺利,曾因为科举考试失利而多次受挫。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追求理想,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宋徽宗年间(公元1101年-公元1125年),由于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原因,北宋朝廷逐渐走向衰落。洪刍在此时成为了一名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政事,希望为国效力。然而他始终未能得到重用,这也使得他对现实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他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