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拟岘台

标题包含
拟岘台
崇台面空阔,远眺真高明。 一水来朝宗,湾环抱荒城。 连山颇偃蹇,却略倚翠屏。 缅怀青溪上,兴与岘山并。 客从豫章来,及此春服成。 公子有好怀,良人及兹登。 初筵挹溪光,中觞闻雨声。 翠幄列茂树,金沙涨回汀。 鸥鸟舞不下,渔舟纵复横。 尚恨夜气敛,不见白月生。 信美非吾土,少留空复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洪刍(1064年-1119年),字驹父,号老圃,北宋著名文人、官员。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洪适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 洪刍在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崇台地势空旷,远望更显高远。 一条河水汇流至此,环抱着这座荒凉的城市。 连绵的山脉显得有些坎坷不平,但在翠屏的衬托下略有美感。 让人想起青溪的美景,宛如岘山那样令人神往。 有客人从豫章赶来,正好在此春天之时穿上春服。 公子有着美好的心情,良人也在这时登上了崇台。 刚开始的宴席能领略到溪水的波光,到了中间举杯的时候又听闻了雨滴声。 翠绿的帷幕旁是繁茂的树木,金沙上涨的回水滩旁边是一处处沙洲。 那些飞翔的鸥鸟翩翩起舞,而捕鱼的小舟在其中穿行自如。 遗憾的是夜晚的寒气渐渐收敛,没能看到明亮的月亮升起。 这美景虽美,但并非我的故乡,短暂停留后仍不免生出离愁。
去完善
释义
1. 面:朝向; 2. 宗:江河的源头; 3. 荒城:被废弃的城市; 4. 偃蹇:曲折起伏; 5. 翠屏:绿色的屏障; 6. 青溪:清澈的小溪; 7. 岘山:位于中国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的铁铺乡; 8. 及此:来到这个地方; 9. 春服:春天穿的衣服; 10. 公子:诸侯的儿子; 11. 好怀:好心情; 12. 良人:贤能之人; 13. 初筵:宴会开始的时候; 14. 中觞:饮至半酣; 15. 翠幄:绿荫覆盖; 16. 金沙:金色的沙滩; 17. 回汀:弯曲的水边陆地; 18. 舞不下:在水面上飞舞; 19. 纵复横:自由自在地划行; 20. 夜气:夜晚的雾气; 21. 白月:明亮的月亮; 22. 信美:确实美好; 23. 吾土:我的家乡; 24. 少留:短暂逗留; 25. 空复情:空自多情。
去完善
赏析
《拟岘台》是北宋诗人洪刍的一首描绘山水风光的诗作。诗人在游览了风景秀丽的岘台之后,抒发其感受,以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意境开阔,韵味悠长。 首联“崇台面空阔,远眺真高明”,描述了岘台的地理特点。诗人站在高耸的台上,放眼望去,视野开阔,景色壮丽。这里以“高明”来形容岘台的地理位置之高,同时表达了诗人俯瞰众生、胸怀壮志的高远境界。 颔联“一水来朝宗,湾环抱荒城”,描述了岘台的周围环境。一条河流蜿蜒而来,仿佛是向岘台朝贡;河流弯弯曲曲,环绕着一座荒废的城市。这一景象既展现了河流的源远流长,又传达了城市历史的沧桑变迁,让人不禁陷入沉思。 颈联“连山颇偃蹇,却略倚翠屏”,描述了岘台的周围群山。连绵起伏的山峦显得颇为曲折,仿佛是依靠在翠绿的屏风之上。这一景象既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传达了诗人对山水风光的赞美之情。 尾联“信美非吾土,少留空复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虽然岘台的美景令人陶醉,但终究不是自己的故乡。诗人只能在这里短暂逗留,表达自己的一片深情。这里的“信美”和“非吾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欣赏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拟岘台》是北宋著名诗人、词人洪刍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100年,即北宋哲宗元符三年,此时正值宋金战争前夕,政治氛围紧张。 在这一年,洪刍的人生际遇颇为坎坷。他因卷入党争而被贬谪,原本在京城担任尚书省郎官的他被任命为筠州(今江西高安)通判。这种职务变动无疑是对他的一个打击,使他不得不远离政治中心,投入到地方政务中去。尽管如此,洪刍仍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在《拟岘台》一诗中表达了对家乡山水风光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与此同时,北宋时期的社会背景也是洪刍创作《拟岘台》的重要背景之一。当时,北宋王朝正处于内部矛盾激化和外部压力加重的双重困境中。一方面,北宋朝廷内部的朋党之争愈演愈烈,士大夫阶层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受到严格的党派划分和限制;另一方面,北方边疆局势日益紧张,金国的崛起给北宋带来了严重的军事威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洪刍虽身处贬谪之地,但依然心系国家安危,关注民生疾苦,并借诗歌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