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南山即事呈使君
鸟啼花落奈春何,谩道春光特地多。
不见饧箫寒食后,暂陪觞咏惠风和。
竹衫争醉丰年日,瓦鼓仍闻载路歌。
五马来嘶莫愁雨,满堂冠弁共峨峨。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鸟儿鸣唱花落枝头,春天的美好无法抵挡。别再说春天里的美好时光特别多。在寒食节过后,没看到卖糖葫芦的小贩,暂时陪着大家举杯畅饮春风。争着穿起印花衫庆祝丰收的日子,打鼓敲锣的声音随处可闻。五匹马儿嘶吼着别被忧愁的雨声影响,整个屋子里的人们都戴着华丽的帽子,共同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去完善
释义
1. 次韵:依照原诗的韵脚和韵律来创作新的诗篇。
2. 和:以诗词唱和的意思。
3. 南山:指南京城的南面山脉。
4. 即事:就是眼前的事物。
5. 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6. 鸟啼花落:形容春天的景象。
7. 奈春何:奈:对付,对付春天有什么办法呢?表示春天的美好无法抵挡。
8. 谩道:漫说,随便说的意思。
9. 春光特地多:特别多的春光。
10. 饧箫:饧:糖稀;箫:竹制的乐器。意指吹奏糖稀制成的箫声。
11. 寒食:清明节前一二日。寒食节禁火,只吃冷食。
12. 觞咏: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13. 惠风:春风。
14. 竹衫:用竹子做的衣服,这里指穿竹衣的人。
15. 争醉:争相饮酒。
16. 丰年日:丰收的日子。
17. 瓦鼓:瓦片敲击的声音。
18. 载路歌:在路上唱歌。
19. 五马:古代太守出行时的仪仗队,由五匹马组成。
20. 莫愁雨:诗人借用典故,表达出即使下雨也不能阻止太守出行。
21. 满堂冠弁:冠弁是礼帽,满堂冠弁是指所有人都有礼帽戴。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次韵和南山即事呈使君》中,诗人洪刍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人生以及社会的独到见解。首先,诗人通过“鸟啼花落奈春何”一句,表达了面对美好春光时的感叹。这里的“奈春何”意味着诗人在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时,也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接下来的“谩道春光特地多”则是对这种感叹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诗人对于世间万物都有其必然规律的认识。
在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探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他通过“不见饧箫寒食后,暂陪觞咏惠风和”两句,描述了自己在与友人相聚、共享美景的时刻所感受到的愉悦与和谐。同时,诗人还通过“竹衫争醉丰年日,瓦鼓仍闻载路歌”两句,展现了丰收时节的喜悦景象,以及对民间歌舞的喜爱。最后,诗人以“五马来嘶莫愁雨,满堂冠弁共峨峨”作为结尾,表达了在困难面前,人们应该携手共进,共同面对生活的态度。
整体来看,这首诗歌既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社会和人际关系的深刻理解。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洪刍作为一名文人雅士的独特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和南山即事呈使君》是宋代诗人洪刍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大约公元1050年左右。
在这个时期,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特别是文学领域,诗歌创作非常活跃。洪刍作为当时的文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视角。他的这首诗以南山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创作这首诗时,洪刍正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活阶段。他在官场上有一定的地位,受到皇帝的赏识,但同时他也关注民生疾苦,希望用自己的才华为社会做出贡献。这种复杂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歌既有对现实的关照,又有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