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陈使君韵三首 其一
酿雨浓云鬰不开,绛英素蘂半苍苔。
不因皂盖班春去,谁唤青衫老吏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乌云密布,阴雨连绵,红花绿叶与青苔共生。如果不是公事公办,又怎会邀请那身着青衫的老官呢?
去完善
释义
1. "酿雨浓云":比喻天气阴沉,酝酿着雨水。其中,"酿雨"表示制造雨水的意思,"浓云"指浓厚的乌云。
2. "鬰不开":形容乌云聚集,久久不散。"鬰"是郁结、沉闷的意思,"不开"表示没有消散。
3. "绛英":红色的花朵。"绛"是深红色,"英"指花朵。
4. "素蘂":白色的花蕊。"素"是白色,"蘂"指花蕊。
5. "苍苔":青苔。"苍"是青色,"苔"指青苔。
6. "皂盖":古代官员所用的一种黑色伞盖。这里用来代指官员。
7. "班春":指官员巡视春耕的情况。"班"有巡视、检查的意思,"春"指春耕。
8. "青衫":绿色的官服。这里用来代指官员。
9. "老吏":年老的官员。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浓云笼罩下的自然景观,通过“酿雨浓云”、“绛英素蘂”和“半苍苔”等词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生命力。诗人用“鬱不开”来形容天空中的乌云,暗示了即将下雨的气象,同时也为后面的植物生长提供了条件。"绛英素蘂"则描绘了花朵的颜色和形状,既有红色的花蕊,也有白色的花瓣,它们在浓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艳丽。最后一句“半苍苔”则是说这些花朵和叶子上的露水和雨水沾染上了苍苔的痕迹,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湿润。诗人通过这些描述传达了浓厚的自然气息。
接下来,诗人通过“皂盖班春”和“青衫老吏”这两个意象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皂盖”在古代是官员出行时的一种仪仗,象征着权威与尊严。而“班春”一词则意味着官员们在春季举行的活动,以宣扬农事的重要性。诗人提到“不因皂盖班春去,谁唤青衫老吏来”,意指如果没有这些带着权威的人来组织活动,谁会注意这些穿着青衫的老官吏呢?这里诗人显然是在讽刺当时的政治状况,即只有官员们通过展示权力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而那些真正为社会付出努力的人们却被忽视。这种对比揭示了诗人的忧虑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的冬天,洪刍创作了这首名为《次陈使君韵三首 其一》的诗歌。这一时期,正值神宗朝的政治变革期,王安石变法正在进行中,社会矛盾激化。诗人洪刍,字驹父,江苏宜兴人,出身书香门第,才学出众,曾任国子监直讲、秘书省校书郎等职。然而,由于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他一度遭到贬谪。在这段时间里,洪刍远离庙堂之高,隐于江湖之远,将思绪寄情于诗酒之间。
在这首诗中,洪刍表达了对自己宦途失意的感慨和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他以陈使君为题,借以表达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忧虑。同时,他也抒发了对故乡山水风光的热爱和对亲情的深深怀念。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洪刍作为一个文人墨客的高尚情操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