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次韵和成道人山中即事二首 其一

标题包含
次韵和成道人山中即事二首 其一
香城高绝剩春寒,桃李青青一破颜。 俗子车尘随水远,野僧心事与云闲。 花从风雨飘零去,寺在烟霄缥缈间。 往日寻源到幽处,至今犹复梦潺潺。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洪刍(1064年-1119年),字驹父,号老圃,北宋著名文人、官员。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洪适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 洪刍在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繁华的城市只剩下寒冷的高楼,桃子和李子树终于绽放了第一朵花。 世俗的人们驾车远离尘土,而野僧则有心事和悠闲的生活。 鲜花在风雨中飘荡,寺庙则在烟雾弥漫的高空之中。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寻找到隐藏的源泉,现在我依然在梦中听到潺潺流水。
去完善
释义
1.香城:指充满花香的城市,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的家乡或他所在的城市。 2.剩春寒:意思是只剩下寒意,形容春天快结束时的天气状况。 3.破颜:开花的意思,这里用来描述桃李树开花的景象。 4.俗子:普通人,一般指没有修养的人。 5.车尘:车辆行驶时扬起的尘土,这里用来比喻世俗的烦恼。 6.野僧:居住在山野中的僧人,这里可能是诗人自比。 7.缥缈:形容虚无飘渺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寺庙仿佛存在于仙境之中。 8.寻源:寻找水源,这里可能指的是诗人游览山林的情景。 9.幽处:指偏僻的地方,这里可能是指诗人在山中遇见的美景。 10.潺潺:水流的声音,这里用来形容梦境中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洪刍所作,描绘了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整首诗的意境优美,充满了禅意。 首先,诗人用“香城高绝”来形容山中的景色,表达了山中空气清新、风景宜人的特点。“剩春寒”则表达了山中温度较低,仍留有冬天的寒冷。这为整首诗奠定了冷峻而静谧的氛围。 接着,诗人通过“桃李青青一破颜”来描绘春天来临时的景象。尽管山上还残留着寒冷,但春天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桃花和李花逐渐绽放,展现出勃勃生机。这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力的赞美和对春天的期待。 然后,诗人描绘了世俗之人乘车的尘嚣渐行渐远,与山中野僧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俗子车尘随水远”表现了世俗生活的繁忙与纷扰,而“野僧心事与云闲”则表达了僧侣淡泊宁静的心态。这里的对比体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宁静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两句“花从风雨飘零去,寺在烟霄缥缈间”,诗人以落花和寺庙作为象征,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思考。花朵在风雨中飘落,象征着生命的短暂;而云雾中的寺庙则象征着心灵的寄托与归宿。这两句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最后,诗人以“往日寻源到幽处,至今犹复梦潺潺”作结。诗人回忆过去寻找源头的经历,表示即使现在远离那片地方,仍时常梦到那里的美景。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美景的深深眷恋之情。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的美丽景色和诗人的心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超脱世俗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公元1078年,江西彭泽地区有一位名叫洪刍的诗人在山野间漫步,他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这首《次韵和成道人山中即事二首 其一》。 当时正值宋朝中期,国家局势相对稳定,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这样看似和平繁荣的背后,实则暗藏着危机。尤其是北方边境的游牧民族不断侵扰,使得边陲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与此同时,国内政治腐败、宦官弄权等问题日益严重,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作为诗人的洪刍,他不仅关注国计民生,更关心个人命运的多舛。在这首诗中,他以道家哲学为基础,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注,以及对道家修行思想的思考。这也反映了他身处时代背景下,文人墨客们普遍存在的忧虑和彷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