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遗扬州芍药者用元韵二首 其一
似与风光殿后尘,亭亭红艳远看人。
既能障下嫣然笑,移取雷塘十里春。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仿佛跟随风光慢慢落后,独自盛放的红艳引人注目。
它既能遮挡下方如花的笑脸,又能将远方的春色带到这里。
去完善
释义
1. "扬州芍药":指产于江苏省扬州市的芍药花。芍药是中国的传统名花,其花朵大而美丽,自古就是人们喜爱的花卉之一。
2. "用元韵二首":诗的题目,意味着这首诗是根据原来的韵律写的两首诗中的一首。
3. "洪刍":宋朝的一位诗人。
4. "似与风光殿后尘":形容芍药花在春天的景色中虽然艳丽,但不争艳,就像是在春风美景之后收拾残局的尘埃。这里的"风光"指的是春天的美好景色。
5. "亭亭红艳":描述芍药的形态,红艳的花朵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亭亭"是形容植物直立生长的状态。
6. "远看人":从远处看芍药花,感觉更加美丽。
7. "障下嫣然笑":指芍药花在绿叶的遮掩下微微绽放的笑容。"障下"是指绿叶的遮掩;"嫣然笑"是形容花儿开放的美丽景象。
8. "雷塘十里春":指芍药花盛开的壮观景象,好像把整个春天的美好都集中在了这里。"雷塘"是指古代扬州的一处名胜,这里是用来象征扬州的美丽风景;"十里春"是形容春天的美丽景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或遗扬州芍药者用元韵二首 其一》是宋朝诗人洪刍所写的一首赞美芍药的诗。诗中,诗人通过对芍药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欣赏。
第一句“似与风光殿后尘”,描述了芍药在春天里的美丽景象,它仿佛是春天的最后一道风景,为春天的结束增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第二句“亭亭红艳远看人”,诗人以“亭亭”来形容芍药的高贵气质,同时用“红艳”来描绘芍药的鲜艳颜色,使人们在远处就能被它的美丽所吸引。
第三句“既能障下嫣然笑”,这句诗将芍药比作一个美丽的女子,用“障下嫣然笑”来形容芍药的花瓣在微风中的摇曳姿态,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芍药的风情万种。
第四句“移取雷塘十里春”,诗人用“雷塘十里春”来比喻芍药的美丽,表明芍药的美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春天的气息,让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或遗扬州芍药者用元韵二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洪刍的一首五言律诗。创作时间是公元1118年左右,这个时期正是北宋末年。
在洪刍生活的时代,扬州地区以盛产芍药而闻名,成为文人墨客争相咏叹的对象。诗人此时在北方为官,可能是收到了朋友从扬州寄来的芍药,激发了他的诗情。
这一时期,北宋社会矛盾日益激化,政治腐败严重,百姓生活困苦。朝廷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外患不断,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然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洪刍却选择了通过对自然的赞美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体现了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