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师川至李氏涵虚阁
阑暑追凉得佳处,笋舆乘兴入蒿蓬。
乍停西岭三秋雨,得借东湖一曲风。
江上帆樯来雉堞,波间荷芰没凫翁。
后车孺子贤孙在,吊古徘徊返照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炎炎夏日里,寻找一处清凉之地,乘坐轻便的小竹轿兴致勃勃地进入了草木丛生的原野。突然之间,秋天带来了西岭的三场秋雨,借助东湖的微风轻拂。江上的船只和城墙隐约可见,波间的荷叶与菱叶遮盖了水鸟的头。跟在后头的车子载着孝顺的子孙们,他们在这里凭吊古迹,感受着夕阳余晖的温暖。
去完善
释义
1. "阑暑":指夏末初秋的闷热天气。
2. "追凉":寻找凉爽的地方避暑。
3. "得佳处":找到一个好的地方。
4. "笋舆":竹制的手推车。
5. "乘兴":兴致勃勃地前往。
6. "蒿蓬":指草丛、蒿草等荒凉之地。
7. "乍停":突然停下。
8. "西岭":指位于四川境内的西岭山。
9. "三秋":指农历七月。
10. "得借":得到借用。
11. "东湖":可能是指南京东郊的玄武湖。
12. "一曲风":吹过的一阵风。
13. "江上帆樯":江边航行的船只。
14. "雉堞":古代城墙上形状像雉的矮墙。
15. "波间荷芰":水波之间盛开的荷花。
16. "没凫翁":指被荷叶覆盖的水鸭。
17. "后车":跟随的车辆。
18. "孺子":这里指年幼的人。
19. "贤孙":有德行和才能的子孙。
20. "吊古":凭吊古迹。
21. "徘徊":来回走动。
22. "返照红":夕阳返照的景象。
去完善
赏析
《同师川至李氏涵虚阁》是南宋诗人洪刍所作的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历史文化的五言诗。诗人通过对李氏涵虚阁周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古人遗迹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然的赞美。
首联“阑暑追凉得佳处,笋舆乘兴入蒿蓬”,描述了诗人与友人一起探访李氏涵虚阁的情景。炎炎夏日中寻找凉爽之处,乘坐竹舆兴致勃勃地进入充满生机的蒿草和蓬蒿之中。这两句诗表现了诗人对清幽之境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颔联“乍停西岭三秋雨,得借东湖一曲风”,描写了诗人一行在西岭短暂驻足,欣赏着连绵秋雨后的美景;又在东湖吹着轻轻的微风,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这两句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不同自然景观的赞赏。
颈联“江上帆樯来雉堞,波间荷芰没凫翁”,描绘了江面上船只穿梭、城墙映衬的美景;波光粼粼的湖面荷叶覆盖,水鸟在其中悠然自得。这两句诗将视线投向远方,进一步拓展了诗歌的空间感,表达了诗人对壮丽山河的热爱。
尾联“后车孺子贤孙在,吊古徘徊返照红”,通过叙述后车而来的儒士贤孙们凭吊古迹,抒发感慨,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关注。最后两句以夕阳返照的画面收笔,营造出一种惆怅又美好的氛围,使整首诗更加耐人寻味。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北宋时期,诗人洪刍与其友师川游历至李氏涵虚阁。在此情境下,他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同师川至李氏涵虚阁》。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思,还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恶之情。
洪刍生活在北宋中期,此时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散文等方面,其中尤以诗歌最为突出。洪刍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其作品在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在其人生旅程中,洪刍曾担任官职,但由于种种原因,他的仕途并不顺利。这使他更加关注个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在这样的背景下,洪刍创作出许多富有哲理和抒情色彩的诗歌作品。
此外,这一时期的北宋王朝虽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有所发展,但在社会上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贫富差距、官场腐败等问题困扰着当时的民众。洪刍在目睹这些现象后,通过自己的诗歌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