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遗扬州芍药者用元韵二首 其二
可堪春恨似悲秋,把酒驱愁转益愁。
飞尽柳花怜逐客,始知春色到汀洲。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美好的春日却让我满怀忧郁如同秋天的哀伤,借酒消愁却反而更增烦忧。看着飘落的柳絮怜悯着漂泊不定的人儿,才知晓春光已降临水边的小洲。
去完善
释义
可:可以,能够。堪:能忍受。
春恨:春天的哀伤情感。似:像。
悲秋:秋天的悲哀。
把:握,拿。酒:一种饮料,主要成分是酒精。
驱愁:驱散忧愁。转益:更加。
飞尽:全都飞走。柳花:指柳絮。
怜:同情,关爱。逐客:被驱逐的人。
始知:才知道。春色:春天的美景。
到:来到。汀洲:水边的小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浓厚的伤春情绪。诗人以“可堪春恨似悲秋”开篇,指出春日之愁如同秋天的悲伤一样让人难以忍受。接下来的“把酒驱愁转益愁”则强调了这种情绪的深度,即使借酒消愁也无法消除这挥之不去的哀愁。
诗的后两句则把视角投向了周围的环境。“飞尽柳花怜逐客”描述了春天柳树飘絮的场景,诗人却在这自然美景中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流放者的孤独与无奈。而最后的“始知春色到汀洲”则揭示了尽管身处困境,春天的美好却依然能够到达诗人所居的汀洲之地,暗含了虽然生活艰辛,但仍要珍惜生活、乐观面对的精神风貌。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或遗扬州芍药者用元韵二首 其二》是北宋诗人洪刍创作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宋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
宋哲宗元祐年间,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文人墨客们纷纷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洪刍作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在这一时期不仅积极参与朝政,还时常寄情于山水之间,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便是他在收到友人赠送的扬州芍药后,有感而发创作的。
在北宋时期,扬州以种植芍药闻名,当时的芍药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象征,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竞相追捧的对象。洪刍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芍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己美好人生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