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谣
鸠妇勃谿农荷锄,身披袯襫头茅蒲。
雨不破块田坼图,稊稗青青佳谷枯。
大妇碓舂头鬓疏,小妇拾穗行饷姑。
四时作苦无袴襦,门前叫嗔官索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农夫夫妇辛勤劳作,妇女锄地,男子荷锄。身穿粗布衣,头戴茅草帽。尽管雨不大,但农田被破,禾苗枯萎。主妇忙着用石臼舂米,头发稀疏;小妇人则捡拾稻穗去供养婆婆。一年到头都在辛苦劳动,没有足够的衣服穿,只能在家门口叫苦不迭地向官吏缴纳租税。
去完善
释义
鸠妇:指耕地的妇女,此处的“鸠”是指布谷鸟,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常常把耕地的农民与布谷鸟联系一起。这里用"鸠妇"形容勤劳的妇女。
勃谿:耕作时翻起的泥土。
农荷锄:农民拿着锄头准备耕作。
袯襫:指古代劳动人民穿的粗陋衣服。
头茅蒲:用茅草做的斗笠。
破块田坼图:形容雨后农田的景象,“破块”指的是土壤被雨水冲刷形成的小块土地;“坼图”是“地图”的古语表达,这里代指农田。
稊稗:稗子,一种常见的稻田杂草。
佳谷枯:指优良稻谷因雨水过多而枯萎。
大妇:指年纪较大的妇女。
碓舂:用碓臼将谷物捣碎,这里指捣米。
头鬓疏:头发稀疏,这里指年纪大了。
小妇:指年纪较小的妇女。
行饷姑:指给婆婆送饭。
无袴襦:没有裤子和短衣,形容非常贫困。
叫嗔:大声喊叫,表示不满。
官索租:官员来收租税。
去完善
赏析
赏析:这首《田家谣》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农家劳作的场景。诗人通过观察农家的生活细节,展现了农民辛勤劳动、生活困苦的现状。首先,诗中提到“鸠妇勃谿农荷锄”,描述了农家妇女勤劳的形象。她们在田间劳作,与丈夫共同承担家庭责任。接着,“身披袯襫头茅蒲”进一步描绘了农民的艰苦环境。他们穿着简陋的衣物,头戴茅蒲草帽,无论风雨都在田间辛勤耕耘。然后,“雨不破块田坼图,稊稗青青佳谷枯”揭示了农业生产的艰辛。虽然农民尽心尽力地劳作,但由于天气等原因,农田收成并不理想。粮食短缺的情况下,农民只能无奈地看着稗子等杂草生长。接下来,“大妇碓舂头鬓疏,小妇拾穗行饷姑”描述了大媳妇和小媳妇分别承担的家庭任务。大媳妇负责舂米,小媳妇则捡拾稻穗供应家人温饱。这两句充分表现了农家生活的紧张忙碌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互助。最后,“四时作苦无袴襦,门前叫嗔官索租”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处境。他们在一年中的四个季节里辛苦劳作,却仍然无法维持基本生活,还要忍受官府征收苛捐杂税的痛苦。这首诗通过对农家劳作场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田家谣》是宋代诗人洪刍的一首描绘田园生活的诗篇。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宋朝时期,大约是公元960年至1279年之间。在宋徽宗时期(1101-1125年),洪刍以学识渊博、才思敏捷而闻名。他曾任国子监主簿,后转任校书郎、著作佐郎等职。然而,他在官场上并不得志,曾因触犯权贵而被贬谪。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正处于北宋和南宋交替阶段。当时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艺术繁荣。农民在田里辛勤劳作,农村生活景象生动如画。在这样的背景下,洪刍创作了《田家谣》,通过对田间劳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