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文殊台
壮哉文殊台,俯瞰落星湾。
双剑倚天外,一柱切云端。
未穷黄石岩,但逢赤眼禅。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壮丽啊这文殊台的景色,俯瞰下便是那星辰般美丽的海湾。
两把剑一般的大山斜倚在天空之外,一根柱子般的山峰直插云层之上。
还没有走到黄石岩的那一头,就已经遇到了那传说中的赤眼禅。
去完善
释义
壮哉:赞美文殊台的壮美。文殊,文殊菩萨的简称,这里指文殊台。
落星湾:位于江西省信州境内的江河支流处,因落星石而得名。
双剑:喻指文殊台的左右两峰,因其形状像剑而得名。
倚天外:形容山峰之高耸入云。倚天,取自“倚天拔地”一词,意为极高或极陡。
一柱:形容文殊台的中央主峰,因其形状像柱子而得名。
切云端:形容山峰之高,与云端相接。
未穷:尚未走到尽头。穷,尽。
黄石岩:位于江西省信州境内的一个山洞,相传有黄石公在此修炼成仙。
但逢:只是遇见。但,只;逢,遇到。
赤眼禅:可能指一位名叫赤眼禅师的高僧。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诗人登上文殊台的所见所感。首句“壮哉文殊台”表现了文殊台的壮观景象,为全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接下来两句“俯瞰落星湾,双剑倚天外”描述了诗人站在高处俯视的美景,落星湾宁静如镜,两岸的双剑峰犹如倚在天际。接下来的“一柱切云端”则通过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文殊台的峻峭与险要。
接着,诗人表示尚未游遍黄石岩等景点,却已经邂逅了赤眼禅这样的高僧大德,表达了对于禅宗文化的崇敬之情。整首诗既展现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又表达了其对人杰地灵的敬仰,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登文殊台》是南宋诗人洪刍的一首描绘五台山景致的诗。这首诗作于公元12世纪末的南宋时期。
在创作这首诗时,洪刍身处南宋朝廷,任监察御史等职,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心,深刻地关注社会现实。作为南宋时期的文人,他深受理学影响,倡导儒家的仁爱思想,希望以道德的力量改造社会。在他的诗中,可以感受到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生活的关切。
当时正值金国入侵北宋,导致中原大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洪刍对战争给民众带来的痛苦感同身受,于是创作了许多抒写百姓疾苦、关注民生疾苦的诗篇。同时,他也在诗中表达了积极奋发、坚守信念的精神风貌,展现了一个文人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