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陈虚中劝农出郊因游明水山寺
深树鸣鷤䳏,红紫春事休。
临川贤假守,只今陈太丘。
驾言出远郊,班春临道周。
亦招素冠士,来从朱轓游。
晨兴惬胜引,适此夜雨收。
原隰乱高下,意行逐前俦。
荒荒白水满,鬰鬰稻秧抽。
旧闻明水寺,宛在岩之幽。
石门本无关,鸣禽自相求。
不有省耕役,俗驾来何由。
老屋隠乔木,野僧事良畴。
松径深窈窕,轩车纷少留。
迟回动归兴,冲雨戒摧辀。
危情极冰渊,细路遵塍沟。
深泥艰涉足,竹鸡为我愁。
岂惮来往频,清与耳目谋。
回首谢青山,寻盟亦悠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茂密的树林深处传来鸟儿的鸣叫,春天的花朵渐渐凋谢。
面临潺潺流水,身边是贤明的陈太丘。
我们一起乘车前往远方,周游在春色之中。
也邀请那些质朴的君子们,一起参加这场盛宴。
清晨醒来感到愉快无比,恰好此时夜幕已经降临。
在原野上漫步,享受着旅途的乐趣。
漫无边际的水田,郁郁葱葱的禾苗茁壮成长。
听说那座明亮的寺庙,就藏在山谷之中。
石门本来就没有门,但鸟儿们却互相追逐。
如果没有农忙时节,大家怎么会来到这里呢?
老房子隐藏在高高的树木后面,僧人忙着料理农田。
松木的小径深邃悠长,车辆在这里停歇。
回头一看,已经是傍晚时分,我们该踏上归途了。
走在湿滑的路上,我小心翼翼地驾驶着马车。
担心脚下的泥泞,竹鸡仿佛也为我担忧。
尽管频繁往来,但这清新的景色总能让人心情愉悦。
再次感谢这片青山绿水,期待着下一次的相聚。
去完善
释义
1. "深树鸣轣䳏":"深树"指茂密的树林;"鸣轣䳏"形容连续的鸟叫声。
2. "红紫春事休":"红紫"指花开时节的繁荣景象;"春事"即春天的景色;"休"为过去式,这里表示春天已经过去,景物凋零。
3. "临川贤假守":"临川"指的是临川地区,是古代的一个地域名;"贤假守"是指被暂时任命到此地任职的贤人。
4. "只今陈太丘":"只今"现在起;"陈太丘"为陈寔(shi)的尊号,古人常以地名称呼地方长官。
5. "驾言出远郊,班春临道周":"驾言"表示乘车出行;"班春"是古代官员巡视春耕的情形;"道周"指道路的周围。
6. "亦招素冠士,来从朱轓游":"素冠士"指不戴簪缨、简朴出行的文人雅士;"朱轓"是古代官员的车乘。
7. "晨兴惬胜引":"晨兴"即早晨起来;"惬胜引"表示兴趣盎然地进行游玩。
8. "适此夜雨收":"适此"在此时;"夜雨收"指夜间的雨水停止。
9. "原隰乱高下":"原隰"是平原和低地的总称;"乱高下"意为高低不平。
10. "意行逐前俦":"意行"表示随意漫步;"逐前俦"跟随前面的同伴。
11. "荒荒白水满":"荒荒"形容田地荒芜的样子;"白水"指流水。
12. "欝欝稻秧抽":"欝欝"形容植物茂盛的样子;"稻秧抽"指稻苗生长。
13. "旧闻明水寺,宛在岩之幽":"旧闻"是说以前就听说过的;"宛在"好像就在眼前;"岩之幽"指隐藏在深山里的寺庙。
14. "石门本无关":"石门"指的是寺庙的山门;"本无关"是没有设置门的原始状态。
15. "鸣禽自相求":"鸣禽"指发出叫声的鸟类;"自相求"表示鸟类相互寻找、亲近。
16. "不有省耕役,俗驾来何由":"省耕役"是古代地方官春季巡视农田、鼓励农事的制度;"俗驾"指的是一般的官员或俗人乘坐的车马;"来何由"意为怎么会来到这里呢?
17. "老屋隠乔木,野僧事良畴":"老屋"指破旧的房子;"隠乔木"指隐藏在树林之中;"野僧"指生活在山林中的僧人;"事良畴"指从事农耕劳作。
18. "松径深窈窕":"松径"指松树下的路;"深窈窕"形容道路幽深。
19. "轩车纷少留":"轩车"指装饰华丽的车马;"纷少留"表示众多车马短暂停留。
20. "迟回动归兴":"迟回"表示徘徊;"动归兴"激起回家的念头。
21. "冲雨戒摧辀":"冲雨"是指在雨中前行;"戒摧辀"意思是小心驾驶以免翻倒马车。
22. "危情极冰渊":"危情"指危险的情况;"极冰渊"意味着极其谨慎。
23. "细路遵塍沟":"细路"指狭窄的小路;"遵塍沟"沿着田埂和水沟行走。
24. "深泥艰涉足":"深泥"指很深的烂泥地;"艰涉足"难以迈步前行。
25. "竹鸡为我愁":"竹鸡"是一种生活在竹林中的鸟类;"为我愁"表达作者担忧的情绪。
26. "岂惮来往频,清与耳目谋":"岂惮"表示不怕;"来往频"指频繁往来;"清与耳目谋"指清新宜人的景色让耳目享受。
27. "回首谢青山,寻盟亦悠悠":"回首谢青山"意为向青山告别;"寻盟亦悠悠"表示寻找旧日的约定也是漫漫长路。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诗中,作者洪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田园风光,表达了其对自然、农耕以及人生哲理的独特感悟。首先,他通过描写深树中的鸣声和春日里的红紫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随后,他以“陈太丘”为喻,赞美了“临川贤假守”的才德兼备,表达了对他的敬仰之情。接下来,诗人在出行郊外时,感受到了晨兴的惬意,同时也对原隰的荒芜感到担忧。
在游览明水山寺的过程中,诗人观察到了白水漫滩的景象,以及稻秧抽穗的过程,表现出他对农事的关心和对自然的敬畏。此外,他还通过对石门、鸣禽、老屋、野僧等景物的描绘,揭示了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然之美。
然而,诗人在尾联中以“深泥艰涉足,竹鸡为我愁”的描述,暗示了世事的艰难和人心的忧虑。尽管如此,他还是坚定地表示:“岂惮来往频,清与耳目谋。”这意味着,尽管生活中存在诸多困扰,但他依然愿意通过欣赏美景来保持内心的清净和视野的开阔。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展现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又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在他的笔下,自然风光和人生体验紧密相连,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同陈虚中劝农出郊因游明水山寺》是南宋诗人洪刍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南宋初期,即公元1127年至1279年之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南宋王朝,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
在这个时期,洪刍作为一名文人和官员,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非常关心。他在诗歌中写道:“东皋二三月,劝课农桑节。布谷鸣村坞,戴胜降桑椹。”这表明他重视农耕时节,关心农民的劳动和生活。
在人生际遇方面,洪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但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曾担任过江西制置使等官职,但因与权臣意见不合而被贬谪。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故乡田园生活的向往。
时代背景方面,南宋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迅速,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由于北方金国的侵略,南宋朝廷一直面临着军事压力。在这种背景下,洪刍的诗歌既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关注,也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