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成道人山中即事二首 其二
沙白澄江江上山,带青百里染层峦。
欲寻邱壑何当往,拟挂尘冠不复弹。
邂逅三春还径去,轩渠一笑有余欢。
郢人妙质应犹在,政尔挥斤斲鼻端。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沙白澄江江水滔滔涌上山岗,一抹翠绿覆盖着连绵不断的山峰。要寻找那隐逸之地该往何处而去呢?已经不再想带上那脏兮兮的道士头冠了。在三春时节与友人偶然相遇又各自离去,他们愉悦的笑容中似乎仍留有那份喜悦。原本那位技艺精湛的楚国人(喻指诗人)应该还在世,挥斧头的声音仿佛就在耳边。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用韵顺序来写作或酬答的诗。
2. 成道人:可能指修道成仙之人,具体不详。
3. 沙白:形容沙滩洁白如雪。
4. 澄江:清澈的江水。
5. 带青:带有青色。
6. 染层峦:染上层层山峰的颜色。
7. 邱壑:山水、山水景色的意思。
8. 当往:应当前往。
9. 尘冠:世俗官职的代称。
10. 不复弹:不再弹奏。这里引申为不再追逐世俗名利。
11. 三春:泛指春天。
12. 径去:径直离去。
13. 轩渠:笑貌。
14. 余欢:剩余的快乐。
15. 郢人:指楚国工匠石庆。
16. 妙质:指技艺精湛的人。
17. 政尔:只是这样。
18. 挥斤斲鼻端:指得心应手地施展技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山游览的景象,以及他在旅途中所产生的心境变化。诗人以沙白的江水、带青的层峦等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现出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同时,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在寻找理想中的隐居之地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与决断,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纷扰的追求。此外,诗人还在诗中巧妙运用了"郢人妙质"的典故,进一步突显了诗人的才情和高洁的品质。整首诗既有画面的美,又富含哲理的思考,堪称一首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和成道人山中即事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洪刍在1165年左右创作的一首古诗。这一时期,洪刍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曾担任过朝廷的官员,但因为与权臣的意见不合,导致他被贬谪到偏远的山区。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体会到了人间的冷暖,也对世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这个时代,南宋王朝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北方的金国对南宋虎视眈眈,而国内则因为政治腐败、贫富分化等问题,社会矛盾激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文人志士开始反思社会的现状,寻求改革的途径。洪刍作为一名有抱负的文人,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人生、自然的感慨。
在这首诗中,洪刍通过对山中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他借助于山水、树木、鸟鸣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然而,这种超脱的心境并没有掩盖他对现实的关注。在诗的最后,他通过“古来贤达皆如此,惟有公孙子产贤”的描述,暗示了在这样一个时代,像他这样的贤达之士很难有所作为,只能寄情于山水之间。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