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泐潭寺
吾闻石门山,对峙俨天辟。
林茂山自青,草香涧长碧。
中有古招提,柱栱焕青赤。
惟昔马大士,方坟耸遗迹。
龙象仰慈颜,马驹谶前识。
香火有因缘,窗户坐幽阒。
瓶锡想异时,云水饱游历。
饮波浥曹溪,法雨被江国。
大阐选佛场,法战无兼敌。
我非山中人,蹔著登山屐。
东阁嘲书淫,净境酬诗癖。
朝涉潺湲溪,暮陟崔嵬石。
敷床听犍椎,钵饭分香积。
山高日易斜,梦短夜分寂。
神心颇灵明,俗虑讵充斥。
归欤得短章,投笔疥其壁。
政如抱布鼓,岂能飞霹雳。
径须倩阿香,轰然听霆击。
忽传汤休篇,风骚共推激。
何当从君游,愿飞恨无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曾听闻那石门山,双峰对峙犹如天地初开。
树木茂盛,山色青青;草香四溢,涧水长流,一片碧绿。
山中有座古老的寺庙,柱子和横梁都显得色彩鲜艳。
那里曾是昔日马大师的坟地,高耸的陵墓仍然诉说着他的传奇。
寺里的僧侣敬仰他慈悲的面容,而年轻的弟子们也已领悟了过去的预言。
他们在这里点燃香火,度过静谧的时光。
想起马大师带着斋饭,云游四海的岁月,心中油然而生感慨。
曾用泉水洗礼过那曹溪寺,佛法如雨,泽被万物。
他提倡在参禅中选拔优秀的人才,面对挑战从无对手。
我不是山中之人,却暂时穿上了登山的木屐。
那东阁曾嘲笑过我读书太过痴迷,而在这样的净土之中,我终于找到了写诗的灵感。
每天清晨踏过潺潺溪水,傍晚又攀上高高的石头。
铺好床榻,听到寺院的钟声,吃着那用斋饭分得的香积。
太阳渐渐落山,夜晚降临,万籁俱寂。
我的心神宁静,俗世的忧虑不再困扰我。
写下这首诗,放下笔,就像在墙壁上涂抹着药物。
它就像一面鼓,虽然朴实,却也能发出雷霆般的响声。
该是请阿香姑娘相助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倾听那雷霆般的声音。
忽而传来汤休的诗篇,让我们一起感叹世事如梦。
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同游览?我愿乘着翅膀飞翔。
去完善
释义
1. 石门山:位于江西省奉新县与修水县交界处的一座山峰。
2. 山自青:山峦本身的颜色。这里指石门山的自然风光。
3. 涧长碧:形容山间小溪清澈碧绿。
4. 古招提:即古时的寺庙。
5. 马大士:指唐代高僧马祖道一禅师,禅宗南宗的创立者之一。
6. 方坟:指马祖禅师的墓地。
7. 龙象:佛教比喻为天龙八部中的龙和象,这里借指寺中的僧侣。
8. 慈颜:对长辈和善行的敬称,这里指马祖禅师。
9. 马驹谶:马驹,马祖禅师的法号;谶,预言。这里是说马祖禅师的禅法。
10. 幽阒:深静之意。
11. 瓶锡:僧人游方用的水瓶和锡杖。
12. 曹溪:源出于广东省曲江县的曹溪,是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弘扬禅宗之地,禅宗的重要发源地。
13. 法雨:佛法如雨一般滋润众生。
14. 大阐:大力宣扬。
15. 选佛场:选拔佛陀的地方,比喻修行的场所。
16. 法战:佛教辩论,这里用来强调佛理的探讨。
17. 兼敌:兼顾对手,这里表示无人能敌。
18. 登山屐:古代登山的鞋子,木底。
19. 东阁嘲书淫:借用东汉末年文人羊祜在洛阳东门外设“消谈之馆”的事例,表达作者在此山中的游历之乐。
20. 净境:清静的环境。
21. 分香积:分享寺院中的食物。
22. 日易斜:太阳逐渐西落。
23. 梦短夜分寂:夜晚寂静,梦境短暂。
24. 神心:心神,精神世界。
25. 俗虑:世俗的烦恼。
26. 归欤:回归。
27. 疥其壁:在墙壁上留下痕迹。
28. 政如抱布鼓:形容自己的才能与力量有限。
29. 霹雳:雷电交加的现象。
30. 阿香:传说中的雷神。
31. 汤休篇:指作者的诗歌。
去完善
赏析
《游泐潭寺》是南宋诗人洪刍的一首七言古诗。在这首诗中,洪刍以其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游览泐潭寺的所见所闻,表达了其对禅宗佛教的深刻理解和对山水的热爱。
首联“吾闻石门山,对峙俨天辟”,开门见山地描绘了石门山的壮丽景色,强调了山川的峻峭和自然的神奇。接下来在颔联“林茂山自青,草香涧长碧”,进一步描述了山中植被繁茂、溪水清澈的美景,为下文游览寺庙营造了优美的环境氛围。
颈联“中有古招提,柱栱焕青赤”,转入描写古寺的建筑特色,以“青赤”一词形象地展现了寺庙梁柱的精美雕饰。随后,作者引述马大士的事迹(“惟昔马大士,方坟耸遗迹”),以及对佛教教义的领悟(“龙象仰慈颜,马驹谶前识”),凸显了禅宗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间四联(“香火有因缘,窗户坐幽阒。瓶锡想异时,云水饱游历。饮波浥曹溪,法雨被江国。大阐选佛场,法战无兼敌。”)进一步讲述了寺中的宗教活动和游历感悟,传达了禅宗哲学的智慧及山水之行的惬意。
最后六联(“我非山中人,蹔著登山屐。东阁嘲书淫,净境酬诗癖。朝涉潺湲溪,暮陟崔嵬石。敷床听犍椎,钵饭分香积。山高日易斜,梦短夜分寂。神心颇灵明,俗虑讵充斥。归欤得短章,投笔疥其壁。政如抱布鼓,岂能飞霹雳。径须倩阿香,轰然听霆击。忽传汤休篇,风骚共推激。何当从君游,愿飞恨无翼。”)则是诗人对于自身身份、文人雅趣及游览体验的回顾与感慨。全诗以景入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教义的虔诚和对山水风光的热爱,体现出禅宗文化与山水诗歌相互融合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游泐潭寺》是南宋诗人洪刍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这首诗歌作于公元1194年,即南宋光宗绍熙五年。此时正值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繁荣。
在创作这首诗时,洪刍正任江西提举茶盐公事,负责管理茶叶和盐业的销售。他在此职期间,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也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泐潭寺周边的山水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宗教信仰的敬畏之情。
此外,洪刍还受到南宋时期禅宗文化的影响。禅宗主张通过内心自省来实现解脱,这与洪刍的思想不谋而合。在他的其他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他对禅宗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因此,这首《游泐潭寺》不仅反映了洪刍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禅宗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