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洪上人云巢韵
黄子厌喧求避俗,直上孤峰结茅屋。
欲期汗漫游九垓,俯视尘寰战蛮触。
小山招隠唤不回,旧时从事有边幅。
不能投笔学文鸳,底用决科似张鷟。
自赋云巢自高唱,手握灵蛇嗤鱼目。
由来江夏多可人,蓝田片片生美玉。
要须青山顶上行,去伴白云簷下宿。
西湖窟穴对华榱,肯把兰亭比金谷。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儿子厌恶喧闹寻求避俗之道,径直登上孤峰搭建茅屋。
期待沐浴阳光畅游九天,俯瞰尘世犹如蛮族争夺。
山中呼唤隐士但无法召还,从前朋友颇具风度。
不愿放下笔学习文学大师,更不需要科举来衡量才能。
自我陶醉在云端的高歌,手持灵蛇嘲弄凡夫俗子。
自古以来江陵才子众多,蓝田县里盛产宝玉。
要想登顶青翠山峰,与白云相伴檐下安睡。
西湖深处静对高阁,岂肯把兰亭与金谷相提并论。
去完善
释义
1. 黄子:这里指隐居的高士或洪刍自己。
2. 喧:声音大而杂。
3. 求避俗:寻求避开世俗的纷扰。
4. 孤峰:山峰的最高处,这里指隐逸之处。
5. 结茅屋:搭建简陋的茅草屋,意指过上清苦的生活。
6. 欲期汗漫游九垓:想巡游九天,形容游历天下之志。
7. 尘寰:尘世,人间世界。
8. 战蛮触:比喻人与人之间的纷争冲突。
9. 小山招隠唤不回:用“小山招隠”的典故,表达对洪上人的招隐之情。
10. 从事:做官,这里指参与政事。
11. 有边幅:有一定的才识。
12. 不能投笔学文鸳:喻指无法像洪上人那样出家为僧。
13. 底用决科似张鷟:意思是何必像张鷟那样通过科举取得功名。
14. 自赋云巢自高唱:自己作诗描绘云巢之景并高声吟唱。
15. 手握灵蛇嗤鱼目:形容自己有独特的才华和能力,不屑于与平庸之人相比。
16. 由来江夏多可人:意为自古以来江夏地区有很多值得称道的人。
17. 蓝田片片生美玉:引用“蓝田种玉”的典故,比喻人才辈出。
18. 要须青山顶上行:表示要登临青山之巅,追求更高的境界。
19. 去伴白云簷下宿:比喻过着与世无争的隐逸生活。
20. 西湖窟穴对华榱:将西湖的美景比作华丽的建筑。
21. 金谷:西晋石崇的金谷园,代指富贵奢华的地方。
去完善
赏析
《再次洪上人云巢韵》是宋代诗人洪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对洪上人居所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避世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恶。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得和骄傲。
首联“黄子厌喧求避俗,直上孤峰结茅屋”,以黄帝子孙的身份表达了对喧闹世俗的厌倦,选择了在孤峰之上建造茅屋来逃避尘世纷扰。“欲期汗漫游九垓,俯视尘寰战蛮触”,诗人渴望能像汗漫一样游历九天,俯瞰人间如蛮触之争般纷繁复杂。
颔联“小山招隠唤不回,旧时从事有边幅”,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了诗人过去曾经有过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诗人认为,这些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生活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颈联“不能投笔学文鸳,底用决科似张鷟”,诗人以文鸳和张鷟为例,表明自己不愿投身科举,去追求荣华富贵的生活。诗人坚信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不需要依靠科举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尾联“自赋云巢自高唱,手握灵蛇嗤鱼目。由来江夏多可人,蓝田片片生美玉”,诗人描绘了自己在云巢中的生活情景,独自高歌,傲视群雄。同时,诗人赞美了洪上人云巢的美丽景色,表示愿意在此地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
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和豪放的性格。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表达了他对世俗纷争的厌恶以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再次洪上人云巢韵》,是由宋代诗人洪刍所作。诗的创作时间为北宋末年,大约在公元11世纪末至12世纪初。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洪刍作为一位文人,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对社会的现状有着深刻的认识。
在这个时期,洪刍的个人生活也颇为曲折。他原本出身名门望族,但在政治斗争中受到了牵连,一度被贬谪。尽管身处困境,但他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寄情山水,潜心创作。在云巢这个地方,他与洪上人不期而遇,共同探讨诗歌创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这首诗中,洪刍表达了他在云巢的所见所闻以及对人生的感慨。他通过对云巢美景的描绘,抒发了对自然和谐的向往之情。同时,他也暗示了自己虽然身处困境,但依然保持高洁的品质和乐观的心态。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洪刍的才情,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