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李元亮韵
邂逅何曾十日饮,乖离细数七年迟。
酂侯庙下相逢处,扬子桥头握别时。
犹喜夫君诵新作,自怜衰病岂能诗。
平生流水高山意,绿绮朱弦付子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一次意外相遇中,我们并未如期望的那样共度过十天的美好时光,但我们却已经经历了七年的时光流逝和离别之苦。回首往事,我们曾在酂侯庙下初次相见,也在扬子桥头挥手告别。幸运的是,先生您依然在诵读自己的新作品,但我却因年老体弱而难以再作诗了。我们曾经共同追求的“高山流水”般的情谊,如今只能寄托在琴声中,如同把心爱的乐器托付给懂它的人一样。
去完善
释义
1. 邂逅:指不期而遇,这里形容偶然相见。
2. 十日饮:这里指的是王羲之邀请朋友曲水流觞的雅集活动。
3. 乖离:分离、离别之意。
4. 酂侯:即萧何,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之一,被封为酂侯,这里借指故人所在地。
5. 扬子桥:又称迎銮桥,位于江苏扬州,这里借指分别的地方。
6. 夫君:对他人丈夫的尊称,这里指代李元亮。
7. 新作:指李元亮新创作的诗歌作品。
8. 衰病:身体衰弱且患病的意思,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身体状况。
9. 流水高山意:出自《高山流水》的故事,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10. 绿绮朱弦:绿绮琴和朱弦,泛指音色优美的乐器。
11. 子期:即钟子期,他是伯牙的知音,这里的"子期"代指李元亮。
去完善
赏析
《次李元亮韵》是一首情感深沉、意境优美的抒情诗。诗人以与朋友李元亮的离别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自己才情的自嘲和对友情的珍视。诗歌的韵脚与节奏协调,用词考究,读起来韵味十足。
第一句“邂逅何曾十日饮”描绘了诗人与李元亮偶然相遇的场景。“十日饮”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原指十日的宴饮聚会,这里借指短暂的相聚。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次相遇的感慨,短短的相聚却犹如过眼烟云。
第二句“乖离细数七年迟”抒发了诗人与李元亮离别后的思念之情。“七年迟”表示两人分别已有七年的时间,时间的长短并不能冲淡诗人对友情的执着。诗人用“细数”一词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无奈和对友情的珍视。
第三句“酂侯庙下相逢处”和第四句“扬子桥头握别时”具体描述了诗人与李元亮相逢和告别的地方。酂侯庙位于汉水畔,象征着友情的深厚;扬子桥是扬州的一座著名古桥,见证了诗人的离别。这两个地点都是诗人和李元亮友情的重要见证。
第五句“犹喜夫君诵新作”表现了诗人对李元亮才华的赞美。诗人听到李元亮的新作后,感到欣慰和欣喜。这一句也是对朋友才情的称颂。
第六句“自怜衰病岂能诗”是诗人的自嘲。诗人感叹自己体弱多病,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挥洒自如地写诗。这既是诗人对自己的调侃,也是表达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最后一句“平生流水高山意,绿绮朱弦付子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流水高山意”出自《列子·汤问》,原指知音难觅,这里指诗人与李元亮之间深厚的友谊。诗人将这份珍贵的友情比作绿绮琴和朱弦琴,愿意把它们交给知己李元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李元亮韵》是北宋著名文人洪刍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公元1107年,正值北宋时期。在这一年里,洪刍受到了他的好友、文学家李元亮的启发,有感而发地写下了这首诗歌。
在这个时期,洪刍正处于人生的中年阶段,他在文学、音乐、书画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极高的成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在官场上的道路并不顺利,曾多次遭到贬谪。这种人生际遇使得他对世事有着更深的理解和感慨。
此外,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北宋中期,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尤其是文学方面,宋代文学的繁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学形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洪刍作为一位富有才情的文人,通过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时代的敏锐观察,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作品。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