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始年四十二首 其二

标题包含
始年四十二首 其二
学诗未后高常侍,献赋犹先杜拾遗。 摘句搜章终底用,求田问舍悔全迟。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洪刍(1064年-1119年),字驹父,号老圃,北宋著名文人、官员。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父亲洪适是著名的学者和官员。 洪刍在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进士及第后进入官场,历任国子监直讲、太学...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高常侍:指唐代诗人高适。他在唐玄宗时期曾任过散骑常侍的职务,所以称为高常侍。 2. 杜拾遗:指唐代诗人杜甫。他担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官员,所以这个职位又被称为"拾遗"。 3. 摘句搜章:摘录诗句和搜集文章的意思,比喻读书学习时认真学习和思考。 4. 求田问舍:寻求田地,询问房屋,表示想购买房地产的意思。这里的"悔全迟"是说,如果早点谋求田产和房产,可能会减少一些后悔。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执着追求和反思。诗人以高常侍(高适)和杜拾遗(杜甫)为例,指出自己在学习诗歌的道路上尚未达到高适的水平,但在献赋方面已经超越了杜甫。这里的高适和杜甫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分别以诗歌和赋著称。 接下来,诗人提到“摘句搜章终底用”,意味着尽管他努力搜集诗句、挖掘文采,但终究未能获得理想的成果。这里的“终底用”表示最终的效果或结果。诗人感慨,寻求田园之乐和投资家宅的时机可能太晚了,即“求田问舍悔全迟”。在这里,“求田问舍”指的是古代士人退隐田园的生活理想,而“悔全迟”则表达了诗人对于错失良机的悔恨之情。 整首诗展示了诗人在文学道路上辛勤耕耘却未能取得理想成果的无奈与遗憾。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始年四十二首 其二》是南宋诗人洪刍在靖康之变后所作的一首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127年,即靖康二年。这一年,北宋灭亡,金兵攻破汴京,徽钦二帝被俘,史称“靖康之变”。 在这一时期,洪刍的人生际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原本是北宋的官员,担任过著作佐郎、尚书郎等职务。但在靖康之变后,他成为了金朝的俘虏,被押送至北方。这一时期的洪刍,目睹了国家的沦丧和民族的苦难,内心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北宋的灭亡,使得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受到了严重的冲击。金朝的统治者对中原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压迫政策,导致了民众的反抗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这种时代背景,为洪刍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